2024年6月15—16日,由《旅游学刊》编辑部主办、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承办的“新场景 新消费 新技术——第二届中国青年旅游学者30人论坛”在浙江嵊州成功举办。

2024年,旅游业正迎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在“旅游+”、文旅融合、体旅融合的发展趋势下,旅游业的边界不断扩展、内涵不断丰富。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短视频、直播等各类新技术和新工具被广泛运用在旅游业中,促使旅游产业、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者行为等方方面面都发生着改变,展现出明显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在新时期面对新现象和新问题,旅游产业实践期待新理论的指引,旅游研究也亟需理论的突破与创新。《旅游学刊》编辑部特组织此次专题研讨会以青年智慧探索理论创新。

图1 与会人员合影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党委书记汪丹主持。宁波大学副校长戴世勋教授致欢迎辞,对参会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表示诚挚欢迎。他表示本届论坛主题“新场景,新消费,新技术”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旅游工作重要指示的积极响应——“新时代新征程,旅游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他向与会学者介绍宁波大学基本情况以及中法联合学院旅游管理学科的国际化特色,也褒扬青年旅游学者三十人论坛是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行动。

图2 宁波大学副校长戴世勋教授致欢迎辞
嵊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史向俊在致辞中介绍嵊州文旅发展情况,嵊州深耕“文化解码”,在越剧艺术传承上开创新局面;围绕“活态传承”,在文物遗产保护上取得新成效;深化“文旅融合”,在文旅产业发展上呈现新风貌;致力“民生提档”,在文化惠民乐民上彰显新担当。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青年学者是最富活力、最有创造力的群体,是思想的先锋、理论的开拓者。《旅游学刊》组织的“中国青年旅游学者3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的初衷,邀请中国优秀的旅游研究青年学者共议旅游发展前沿问题,共襄新时期下旅游发展的未来方向,期待学者们激荡思维、碰撞火花,孕育新思想,培育原创性旅游理论。

图4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教授致辞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九霞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主题“新场景,新消费,新技术”中的“三个新”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对传统文旅产业进行革新,实现学科的开放包容、风格的开放包容、跨界的开放包容。面对文旅新现象,聚焦新问题、寻找新规律,这是青年旅游学者应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图5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九霞致辞
第一组“旅游产业与产品创新”
第一组“旅游产业与产品创新”的演讲环节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梁增贤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教授以“加快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和旅游发力点思考”为题,从新质生产力的前置条件入手,探讨文旅生产力的映射,从增量动能、产业逻辑、需求迁移3个方面展开分析。
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赵磊教授以“旅游业、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为题,从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旅游业、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的旅游业增长效应及非线性特征,旅游业影响经济增长的新型城镇化门槛效应和城旅协同影响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5个方面展开介绍。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苏静副教授以“衣如其人:游客自我呈现的服饰产品开发研究”为题,从中国中年女性携带丝巾出游这一类独特游客行为切入,探讨以丝巾为代表的物在协调身体与景点背景之间所发挥的链接和过渡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专门针对旅游情境设计一款衣服以实现服饰与背景协调,满足游客拍照和凸显个性等需求的构想。
宁夏大学前沿交叉学院执行院长王磊教授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生产集群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为题,刻画中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产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生产集群1984年—2021年葡萄酒生产集群时空演变特征。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梁增贤教授以“重识城市旅游研究”为题,在梳理城市旅游研究的多重困境、概述城市旅游研究多种路径的基础上,反思当前的城市旅游研究,并指出城市旅游研究应该回应真实世界的问题。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梁赛副教授以“共享民宿市场:业态、特殊性与研究进展”为题,从房东、房客及其互动的多维视角揭示了多主体的行为规律及其背后形成逻辑,并基于服务提供商、平台以及政府多层面提出平台在线设计的创新模式以及治理策略。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骁鸣教授以“我们需要一种‘产品史’”为题,指出在作品/舞台设计、商品/工业设计、产品/用户设计、服务/界面设计、活动/体验设计等多个维度都体现着商业与艺术的交融,强调旅游学科应从设计角度切入,使其成为商业和艺术嵌入日常生活的重要接口。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教授作为与谈人点评并指出,当前旅游领域理论和概念尚不完善,而在当今世界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旅游学者要扎根中国旅游发展实践,从实践出发做深入扎实的本土化研究,致力于发出中国旅游研究声音,讲好中国旅游发展故事。他期待青年学者积极探索、创新中国情境下的旅游基础理论,肩负起中国旅游研究本土化的重要使命。

图6 第一组“旅游产业与产品创新”
第二组“数字技术赋能文旅”
第二组“数字技术赋能文旅”的演讲环节由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戴俊骋教授主持。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黄潇婷教授以“来自智慧文旅云平台建设和产业化应用的思考:以‘云游齐鲁’为例”为题,简要介绍了云游齐鲁项目是山东文旅官方服务平台,该平台将旅游消费者时空行为轨迹等行为数据进行闭环统计,打造“闭环营销+管理+服务”模式,实现智慧旅游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有机结合。
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李栋副研究员以“文旅数据要素的思考”为题,提出每个阶段生产力的水平由生产要素和组合方式构成。当下数据成为了新的生产要素,数据的资源化、产品化、资产化和资本化使得数据成为新的有价值标的。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戴俊骋教授以“数字文旅产业与地方营造”为题,在概述地方营造和数字地方(感)的概念后,提出“去地化”忧思亟须数字文旅与地方营造的协同发展,之后提出回归文化本位的数字文旅赋能地方路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张宏磊副教授以“信息技术与旅游空间行为重塑:来自微观行为与宏观结构的证据”为题,构建基于情境的跨时空混合Logit模型,基于问卷数据实证分析游客对酒店属性的偏好变化。之后,他以住宿订购平台Airbnb为例实证分析了香港共享住宿分布与城市功能空间及路网形态的关联。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解佳副教授以“媒介化社会的旅游文化:探讨一种理论可能性”为题,概述了“强范式”的文化社会学和“强范式”的旅游文化。进而,以“浙东唐诗之路:诗歌朝圣之旅”和00后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地图为例加以阐释。
抖音商业线下商业负责人张沛以“来自抖音的文旅洞察:新场景 新玩法”为题,展示了2024年4月全网用户内容关注度TOP5的旅游概念,探讨了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和体验追求对不同人群旅游偏好的塑造,并基于数据分析指出近两年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李春晓教授以“AI角色变革下的文旅休闲新序章”为题,概述了数智时代的休闲特征:多维熵减、虚实耦合与数字决策,归类了数字孪生型、增强现实型、完全建构型等数字文旅项目。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基于AI“三元”角色的文旅智能融合模式与路径等未来研究方向。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九霞作为与谈人结合个人学术经历点评了七位青年学者的研究,并深入浅出地传授其在田野调查中如何走出研究者情感贫困的经验,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将旅游作为方法,并在家国情怀和知行合一的理念下为文旅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图7 第二组“数字技术赋能文旅”
第三组“旅游场景与文化”
第三组“旅游场景与文化”的演讲环节由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王学基特聘研究员主持。香港大学地理系钱俊希副教授以“文化的社会使用:中国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干预”为题,分析了后改革时期的中国乡村问题,阐述了中国的乡村复兴和乡村重建。之后概述了3种典型乡村复兴与民间乡村建设类型。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戴林琳副教授以“交旅融合场景营造”为题,概述了交旅融合的新工具、新格局、新导向、新产品,讨论旅游场景的新概念,分析消费城市场景化的新动力,并提出3个主维度和15个子维度来评估场景的真实性、戏剧性与合法性。
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民坤教授以“场景营造对游客夜间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为题,实证检验城市夜间文旅场所的场景营造如何影响游客的夜间消费行为,探讨场所营造所产生的多感官体验对游客夜间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周永博教授以“场景构造:旅游地有机商业化”为题,简要回顾了“旅游商业化”代表性文献,认为学术界普遍对旅游商业化持谨慎甚至批判态度,进而提出“文化旅游地有机商业化”的概念,提出基于共识的多元价值导向发展观。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李山石副教授以“表演艺术类非遗传承与未来:以戏曲现代化为例”为题,从“戏曲兴,旅游起”的现实背景切入,概述戏曲作为非遗遇到的语言障碍、表演形式低共情、外界支持不足等挑战,进一步从剧本、演员与舞台3个维度探讨戏曲为代表的非遗如何走向现代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朱鹤副研究员以“旅游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为题,概述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的概念,探讨旅游赋能区域性整体保护的方式,并以篁岭“晒秋”为案例,提出了非遗与旅游融合过程中值得讨论的关键议题。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薛岚副教授以“原真性视角下的早市旅游体验研究”为题,从新浪微博、小红书平台以“早市”为关键词抓取UGC数据进行词频和语义网络分析,探讨游客在早市旅游过程中体验的多类型原真性。
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王学基特聘研究员以“数字游民社区:创造性生活与新部落”为题,在概述数字游民群体特征的基础上,以安吉DNA数字游民公社为例,深刻揭示数字游民社区的新部落特征以及数字游民在社区中的创新性生活,进一步引申出数字游民如何与他人、与地方共处的反思与思考。
《旅游学刊》编辑部主任吴巧红作为与谈人在点评中强调需要辩证性看待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商业化问题,学者在学术研究以及面向企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时要保持学者的独立性。吴主任进一步指出,在旅游发展从资源时代、产品时代向场景化时代转型的背景下,除了应用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讲好故事。因此,如何培养跟得上场景化时代需求的旅游人才将是旅游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图8 第三组“旅游场景与文化”
第四组“旅游理论与方法”
第四组“旅游理论与方法”的演讲环节由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吕兴洋教授主持。国研经济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黄斌以“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和路径”为题,提出在旅游领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旅游资源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提升要素供给质量,优化要素配置方式,扩大新兴消费场景,提升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大众文旅需求。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陈增祥副教授以“开放科学与预注册实践:让科学更透明”为题,指出由于数据操纵、选择性报告等不当研究实践的存在,同时考虑到学术研究结论的可重复性危机,急需开放科学以促进数据共享、研究透明度和可重复性,并提倡“研究预注册”模式。
澳门科技大学博雅学院赵新元教授以“顾客不文明行为的研究与思考”为题,在对216篇顾客不文明行为研究文献进行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在新场景、新消费、新技术时代背景下旅游学者应该如何回应重大需求、创新基础理论,推动旅游研究的知识溢出。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陈钢华教授以“赋能旅游者‘人的发展’的旅游体验设计:路在何方?”为题,在系统梳理和总结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旅游体验促进旅游者人的发展研究的三大主题——健康与福祉、情感、学习与教育,以及四类视角——仪式、学习方式、疗愈方式、情感建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如何开展研究和设计的深度思考。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吕兴洋教授以“双边测试逻辑:旅游目的地营销的范式革命”为题,指出旅游营销研究和实践主要解决“如何高效筛选营销线索”和“如何验证营销线索有效”两类核心问题,进一步衍生出筛选和验证两条逻辑。面对当前研究和实践存在单边测试的逻辑缺陷现状,吕教授积极呼吁旅游研究应用双边测试逻辑,并提出基于双边测试逻辑的营销测试程序。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孙佼佼副教授以“基于旅游审美哲学的艺旅融合: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为题,在阐释“艺旅融合”研究必要性和重要性,揭示旅游审美的哲学进路的基础上,指出艺旅人本体验是艺旅融合的核心,系统剖析了艺旅融合过程中的“主客艺”三元关系,并提出未来艺旅融合研究的框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宋昌耀副教授以“游历资本:一个旅游学核心概念的建构”为题,指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成长方式和学习方式,希冀提出“游历资本”概念以阐释旅游中知识获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报告在辨析理论、界定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游历资本的获取与积累过程、游历资本的测度、游历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剖析了游历资本与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本之间的互动和转化及其在个人发展和旅游目的地中的价值和应用。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廖斌副教授以“研学旅游发展实践与研究思考”为题,在概述研学旅游发展实践及其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基础上,围绕教育与旅游的关系,以及市场、产业、治理等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层次的研究展开深入思考和探讨,为研学旅游的未来研究打开新思路。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九霞作为与谈人在点评时指出旅游的本质是以旅游学科为中心穿越其他学科出圈,而出圈以后既能回馈各种可能,也可以有不同的认知乃至知识体系。同时,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等视角出发,提出旅游学理论为中心进行跨学科对话的可能性。

图9 第四组“旅游理论与方法”
《旅游学刊》编辑部主任吴巧红进行会议总结。她指出,本次论坛的30位青年学者都表现出了一种难得的理论提升的研究自觉,不再满足只做用数据验证数据的简单研究,而是希望在各自的领域能够推进甚至提出新的理念、新的框架。“中国青年旅游学者30人论坛”给青年旅游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探讨贯彻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前沿交叉研究课题的平台,希望这个平台出思想、出理论、传友情,成为旅游研究萌生新思想、新理念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