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与消费

  • 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消费

    宋瑞;周功梅;

    <正>一、消费是经济研究与经济实践的长期主角 就经济研究而言,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西方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到行为经济学,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消费始终处于理论探索的中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直言“,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亚当·斯密则在《国富论》中提出“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目的”的论断。古典经济学认为消费是生产的终极目的,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石,新古典经济学关注消费的理性选择与效用最大化,而行为经济学则提醒人们注意消费的非理性本质。弗里德曼提出持久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倡导生命周期假说,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将消费分析扩展至家庭生产函数,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尝试用心理账户理论揭示消费决策中的心理现象……对消费理论做出贡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不胜枚举。

    2025年09期 v.40;No.349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新消费引擎的结构性特征与政策创新

    崔莉;张辉;郑乐乐;

    <正>随着消费需求持续升级,文旅产业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旅游业通过赋能服务贸易、汇率韧性、空间承载、创新动能与人才强旅5大传导路径,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2025年以来,从春节假期国内出游5.01亿人次~((1)),到“五一”假期国内出游3.14亿人次~((2)),我国旅游市场整体呈现火热景象。在我国旅游需求侧引领旅游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劳动力结构优化,衍生显著的时间禀赋效应,激发新型旅游消费需求,并解构传统旅游业以旅行服务商为核心串联旅游6要素的线性组织模式,呈现出旅游场景化、旅游数智化、旅游要素独立化等消费特征,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影响。

    2025年09期 v.40;No.349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何以是一种生活技术?——消费社会学角度下的旅游

    王宁;

    <正>依据国家统计局2025年公布的数据,2024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和人均可支配收入(5.1%)都呈现出增速下行的情况下,国内旅游花费总额增速却高于前两项(17.1%)~((1))。显然,2023年以后的国内旅游出现了良好的恢复态势。旅游消费成为扩大国内消费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按理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行会导致旅游总花费增速下行,但事实正好相反。这意味着,居民出游需求具有刚性。如何解释居民的这种刚性?这可以从“生活技术”的角度来解释。

    2025年09期 v.40;No.349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7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国际旅游与消费支付便利化:构建跨境旅游支付新生态

    张嗣;刘祥艳;杨晶晶;

    <正>由于各国/地区支付方式选择及路径依赖上的差异,居民的支付习惯存在明显不同。国际旅游交往客观上推动各国/地区支付方式的“兼容并包”,并促进跨境支付便利化水平的不断提升。2010年前后,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游客的消费行为从以购物为主逐渐转向追求愉悦的旅行体验~((3)),一方面,全球商家积极采用移动二维码支付方式以适应中国游客的支付方式偏好;另一方面,随着境外游客到访量的增长,为方便境外游客在华旅游消费,国内多地也推出了扩大境外银行卡受理覆盖面、优化人民币现金使用环境等多项措施。

    2025年09期 v.40;No.349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城市商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体系与实现路径

    杨宜;王春娟;

    <正>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11月《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提出“促进旅游与文化、商业等领域深度融合”,2024年7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则明确要推进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均提出促进商文旅体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如何实现城市商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议题。

    2025年09期 v.40;No.349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场景-模块化-商业模式:文旅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路

    杨勇;

    关注社会实践,追求经世致用,可谓旅游学界的优良传统。当然,把社会问题转换为学术问题,需要学者首先能够把“新现象”恰如其分地安放在人类已有的知识体系里,然后才能做到由表及里、推陈出新。文旅融合是当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也已成为国内旅游研究的一大热点,理论突破势在必行。基于对既有学术文献的把握,杨勇教授利用自身在旅游企业和旅游产业领域内的研究积累,吸纳整合多种现代管理理论,提出并简要论述了“场景-模块化-商业模式”的文旅融合理论研究新进路,体现出降低重心、“桥接”实践的方法论追求,展现了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学术剖面,足以向学界同仁推荐。文旅融合是久久为功的社会实践,我们有理由期待,通过共同推动文旅融合理论研究的深化与提升,旅游学界能够为旅游强国建设做出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马波 青岛大学商学院

    2025年09期 v.40;No.349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国旅游经济效率与碳排放的异速增长关系及其形成机制

    谢佳亮;王兆峰;

    在效率变革、低碳转型和增速换挡多重背景下,科学认识旅游经济效率与碳排放的异速增长关系,对实现旅游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义重大。文章构建旅游经济效率与碳排放异速增长关系分析框架,采用仁慈型交叉效率模型、空间核密度估计、异速增长关系模型和随机森林回归等方法,剖析2000—2021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效率与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异速增长关系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旅游经济效率与碳排放总体均形成“东中部高值集聚、西部低值集聚”的地带分异,二者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邻域对本地产生了动态空间效应;2)旅游经济效率与碳排放纵向异速增长标度系数在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前后两个阶段均显著下降,低碳转型态势总体向好,横向异速增长以负异速类型为主,后阶段旅游经济效率增长主导型省域明显增多,但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带;3)二者异速增长关系受多元因素的动态影响,尤其是受旅游集聚、交通设施、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中,旅游集聚和产业结构更能促进东部地带旅游经济效率与碳排放负异速增长,交通设施和对外开放则对中西部地带促进效应更大。

    2025年09期 v.40;No.349 1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6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政府扶持红色旅游产业与省际边界县域绿色发展——基于降碳与增长协同效应视角

    张科;熊子怡;黄细嘉;胡兵;

    省际边界县域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洼地”,如何破解这一困境对推动省际边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在构建演化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的准自然实验,探究政府扶持红色旅游产业对省际边界县域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政府扶持红色旅游产业能够显著促进省际边界县域绿色发展,具体表现为在提升经济增速的同时降低地表黑碳浓度。机制识别发现,一方面,政府扶持红色旅游产业能够通过带动当地投资和旅游消费需求,有效提升省际边界县域经济增速;另一方面,红色旅游产业也有助于提升绿地覆盖水平和抑制落后工业产能,从而有效改善边界县域环境质量。异质性检验发现,上述效应在市场分割程度较高、产业结构较落后以及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不仅证实了政府扶持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能够促进省际边界县域绿色发展,也为进一步缓解“边界效应”、加速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09期 v.40;No.349 3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乡村振兴的民宿力量:逻辑、机制与路径

    程金燕;宋昌耀;厉新建;漆家进;

    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也是撬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隐居乡里”企业在乡村地区的发展实践,文章引入杠杆原理并结合“人-地-业-治”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地厘清了民宿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逻辑,分析了民宿振兴乡村的运行机制,并基于现实发展路径提炼了主要的发展模式。其中的机制是:以民宿业为杠杆支点,以政府、乡村、民宿运营商和社会组织等民宿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为杠杆动力,通过民宿运营商对资源整合后的运营管理,以及民宿利益相关者间建立的稳定共生合作关系,可以有效克服乡村发展中的阻力。最终获得以“人-地-业-治”协同发展为结果的杠杆效应,实现农民主体参与、土地有效利用、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有序治理,构建形成“四方协同-四力支撑-四元发展”的民宿振兴乡村发展模式。为进一步激发民宿振兴乡村的更多可能,未来仍要从人、地、业、治四要素出发,以农民主体参与激活乡村内生发展、以土地增值推动乡村有效发展、以产业引领带动乡村活力发展、以治理调节促进乡村协调发展,最终推动乡村持续健康发展。研究有助于系统性理解民宿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2025年09期 v.40;No.349 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7K]
    [下载次数:9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外来生活方式型乡村民宿主人文化建构与传播机制研究

    胡志毅;辛培宇;周小曼;邓琦;

    客人与主人通过服务接触而获得真实的在地文化体验,是民宿较传统住宿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然而,已有研究鲜少基于主人视角探索民宿主人文化的关键建构要素与环节、传播机制与运行逻辑。文章以外来生活方式型乡村民宿主人为研究对象,运用主题分析法探讨民宿主人文化内涵,提出民宿主人文化的建构与传播模型。研究发现,民宿主人文化是以民宿主人为核心主体,在其特质的影响下,与多元主体价值共创中所展现的互动方式与交往态度。民宿主人文化以主人特质为内部驱动要素,以环境交互、主客互动与社区共创为外部情境环节,以身份符号、场景符号、行为符号、象征符号等为媒介进行传播。民宿主人文化形成历经符号呈现、意义解读、文化建构与传播3个阶段,包括客人、社区居民在内的多主体逐渐产生对民宿主人文化符号意义的共同解释与认同;同时,民宿主人文化具有外溢的增益效应,不仅服务于民宿主人价值取向的展现和自我认同的增强,也有助于推动主客互惠与社区共荣。研究有助于理解民宿主人文化的构成及其理论逻辑,丰富非正式住宿类型文化建设的过程研究与符号互动论的解释范畴。

    2025年09期 v.40;No.349 6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6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农旅融合发展的农业集群企业创新过程与机制

    王心蕊;黄雅妮;曾艳芳;

    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农业集群企业如何融合旅游产业实现创新发展是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文章结合资源依赖理论与知识网络嵌入视角,选取农业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纵向案例研究,探究农旅融合发展背景下传统农业企业突破资源限制并实现创新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1)农业集群企业经历了由渐进型到适度型再到突破型的创新阶段,不同阶段的创新来源与创新程度差异是企业-环境多层次互动作用的结果;2)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资源依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知识网络的嵌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农业集群企业通过聚焦传统产业、适应旅游发展和融合多元产业实现创新发展,集群内知识共享与集群外知识创造是其突破资源依赖的过程机制。研究聚焦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农业集群企业创新过程,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旅融合发展与企业创新提供参考建议。

    2025年09期 v.40;No.349 8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6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体育旅游产业的集聚是否促进了其能值增长?——基于我国地级单位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赵阳;冯学钢;李海;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但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协同发展,仍需从产业集聚现实特征与影响机制展开深入研究。文章基于2019—2023年全国地级单位面板数据,融合产业集聚与能值分析理论,构建双因素固定效应模型,系统探讨了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对产业能值增长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1)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对能值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异质性和倒U形特征;2)空间、市场与技术集聚均正向影响能值增长,其中,市场集聚效应最为显著;3)协同创新对集聚-能值关系具有显著调节效应,表明资源整合与知识共享可增强集聚溢出效益;4)当前政策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与时滞性,对外交流政策显著正向调节集聚-能值关系,产业规划类政策呈现滞后作用,政策组合效力仍偏补救性。基于此,文章提出分阶段优化集聚模式、推动示范项目市场转化、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及完善政策引导机制等建议。该研究从体育旅游产业生态运行视角出发,在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处理方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创新性地实现了对体育旅游产业生态绩效的量化研究。

    2025年09期 v.40;No.349 9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逻辑框架与实践探索——以贵州为例

    高国贤;邹新娴;左文;

    当前,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战略引领与现实意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处于分离状态,未能充分释放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的价值功能。鉴于此,文章探讨了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的基本属性与内涵特征,依据空间三元辩证法与产业融合理论,围绕体育旅游示范区共同体建设与资源融合等核心要素,构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理论逻辑框架。对照逻辑框架审视贵州实践,发现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中呈现顶层设计与有效实施存在差距、企业创新动能与参与热情不相匹配、项目产品服务与文化场景融合不足、差异化发展与区域协同联动薄弱等问题。研究认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实践应围绕凝聚多元主体共识,强化政策保障与机制创新;加强文化场景空间营造,赋能推动产品载体创新融合;注重品牌赛事培育,加强体育旅游资源转化效能;向内深化城乡空间融合,向外融入城市经济圈建设等方面展开。该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与资源要素间的关系,为贵州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提供实证性研究视角,也可为推动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40;No.349 12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1K]
    [下载次数:20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体验促进旅游者人的发展:研究主题与研究视角

    陈钢华;霍梓锋;龚莉娜;

    目前,学界在旅游体验促进旅游者人的发展领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文献主要侧重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旅游体验与旅游者人的发展的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之间的关系,或对旅游者人的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概念进行回顾,对旅游体验究竟通过何种方式为旅游者人的发展带来何种类型的影响缺乏全面的理解和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文章致力于在系统地梳理国内外有关旅游体验促进旅游者人的发展的文献基础上,识别已有研究主题和研究视角。文章首先对旅游体验进行概念界定,随后借助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旅游者人的发展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并初步确定用于后续文献检索的关键词。在对截至2023年12月31日发表于国内外期刊的404篇论文进行编码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和归纳,文章有如下发现:1)旅游体验促进旅游者人的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有3类——健康与福祉、情感、学习与教育;2)研究旅游体验促进旅游者人的发展的视角主要有4个——仪式、学习方式、疗愈方式和情感建构。最后,文章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2025年09期 v.40;No.349 13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5K]
    [下载次数:7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与休闲领域恢复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林玉虾;刘忆;

    旅游与休闲体验所带来的恢复效应成为新时期旅游休闲领域研究热点,但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的归纳和综述。文章以PRISMA文献检索框架为依据,对1990—2023年期间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梳理与评述。文献回顾表明,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文献数量与国外相差悬殊,载文期刊分散。已有研究主要基于注意力恢复理论与压力缓解理论,围绕恢复性体验的实证测度、前因识别与结果分析3个主题展开。阶段演化与前沿趋势分析进一步显示,相关研究呈现萌芽、兴起、发展和拓展4个阶段特征。目前,研究视角已从空间环境拓展至活动、社交互动等多个维度,并聚焦特定业态或活动对个体恢复的内在机制。文章的最后基于文献述评构建了旅游与休闲恢复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框架,并从研究主题、理论视角和测量方法3个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2025年09期 v.40;No.349 15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4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不合规任务对旅游员工离职的双刃剑效应

    石少湘;文彤;谢祥项;

    随着员工工作自主意识的增强,不合规任务逐渐成为影响旅游员工离职行为的重要压力源。然而,现有研究对不合规任务的影响结论不一,主流文献强调其消极作用,部分研究却发现积极效应,致使其与员工离职倾向的关系仍未明晰。为了弥补现有研究局限,文章从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视角出发,依据工作要求-控制模型,建立了不合规任务影响离职倾向的非线性模型。结合社会交换理论,文章还引入了领导-成员交换和资质过剩感知分别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基于对495名旅游企业员工的多期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不合规任务和旅游企业员工离职倾向的U形关系显著,与领导-成员交换的倒U形关系显著;2)领导-成员交换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资质过剩感知正向调节了不合规任务对领导-成员交换的倒U形关系。该研究从动态视角探讨了不合规任务对离职倾向的非线性影响,深化和拓展了不合规任务的研究结论,对旅游企业的员工离职管理提供了实践启示。

    2025年09期 v.40;No.349 16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下载次数:18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正>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1978年,并于198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旅游高等本科教育,取名为北京旅游学院,廖承志副委员长专门题写了院名。北京旅游学院是我国第一所旅游本科院校,是中国旅游高等本科教育的开创者: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旅游管理系、编撰了中国第一代旅游高等教育教材、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旅游本科毕业生、创办了中国第一本旅游研究学术期刊——《旅游学刊》。

    2025年09期 v.40;No.349 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