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超越和薪火相传,一本期刊和它所倡导的学科尤其需要培养和吸纳新生力量。为了促进我国旅游学科的发展,给真正科研一线的青年学者搭建思想交流、最新研究展示的平台,《旅游学刊》近年来陆续举办青年沙龙,活跃学术氛围,引导研究走向深入。

2019年4月17日,《旅游学刊》与复旦大学旅游学系联袂举办了“第五届青年学者沙龙:旅游空间与目的地演化”,对旅游空间与目的地演化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这是《旅游学刊》青年沙龙第一次走出北京,进一步显示了该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参与性和合作共赢的理念。

随着1960年代“空间转向”思潮兴起,空间不再局限于一种地理区域,而成为包纳物质、经济、人文、政策等内涵的实体。旅游效应包括物质、经济、文化、生态等维度,影响到游客、居民、政府、投资商等域内外利益相关者。近年来,旅游乡村、旅游绅士化街区的空间感(场所性)在旅游开发后“焕然一新”,背后却是开发前的空间“溘然长逝”。游客的进入、居民的背离(包括转业等“身份转变”)、政府的转型等,这些“维度”与“相关者”,是特定旅游空间的内在要素,构成旅游空间自我生产的内在机制,而外显为目的地演化。在传统文化复兴、“两山理论”等新时代社会潮流中,旅游如何服务和参与目的地演化,本质上是如何调配旅游空间生产机制。本次沙龙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旅游空间的社会性、动态性、杂合性、建构性等方面形成更广泛、更深入的共识。

本次沙龙设置了6个议题,共20位青年学者发表了主题演讲,并特邀巴兆祥教授(复旦大学)、崔凤军教授(台州学院)、郭英之教授(复旦大学)、陆林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杨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周玲强教授(浙江大学)担任点评专家。来自上海、北京、广东、内蒙、河南、湖北、陕西、山西、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近百名学者参会。

主持人:翁瑾
演讲学者:翁瑾,李山,张宏磊,曹芳东
点评专家:陆林教授,周玲强教授,崔凤军教授,巴兆祥教授
翁瑾 复旦大学 副教授

研究简介:旅游圈是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和企业的选址行为相互作用所涌现的宏观空间结构。从构成旅游圈的基本地理单元——旅游目的地区域(tourist destination region,TDR)着手,利用ArcGIS的网络分析工具,讨论了高铁对我国旅游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促进旅游空间组织“去中心化”,由单一TDR构建而成的独立旅游圈对于东、中部地区旅游城市的兴起有重要意义。研究也讨论了高铁对江西省构建多中心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
李山 华东师范大学 副教授

研究简介:中国区域旅游合作实践中,“旅游圈”是一种重要标志,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态,必然存在组织边界问题。现实中,一个旅游圈内包含的城市数目从几个到数十个,规模大小不一,且不少区域旅游合作存在“空间泛化”倾向,因此需要在理论上回答:是否存在一个适度规模?如何进行有效组织?我们通过中国大陆341个地级行政单位2001-2015年国内旅游流的空间滞后回归建模分析,发现20个左右城市(全国尺度)组织的旅游圈具有最大的“空间溢出系数”,即存在适度规模;通过8个省区旅游线路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发现旅游圈的核心圈层,即“葩嵌层”的规模大约是4-5个城市,并存在由“门户城市”和“磁点城市”形成的5种职能组合模式,这些组合模式可以被划分为“单一化-复合化-嵌套化”等3个演化阶段。

研究简介:交通网络与设施是旅游供求的桥梁,也是旅游地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随着国民出游日益频繁,目的地交通网络导致的旅游安全问题及旅游体验已成为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目的地交通网络供需存在动态时空随机性。从交通网络供需时空动态性出发,解析了夫子庙和三清山案例地的交通网络时空可靠性并给出相应的提升方案模拟,研究可以辅助目的地管理部门,进一步提升游客管理效率。

研究简介:从多源数据挖掘入手,阐述多源数据挖掘的技术流程和数据驱动的价值,分别对地理标记照片数据、网络游记数据和微博签到数据进行游客流动特征及其流动模式的分析及论证,最后强调了尺度在游客流动中的特殊意义,为旅游人地关系理论的深化和流空间的科学认知提供参考。
空间结构研究范式有所创新,从思想性到方法性再到思想-方法的叠加。旅游核心圈层的规模是文化内聚与市场开放等多个“圈”之间角力的结果。旅游发展涉及供给、市场、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目的地尺度大小不一,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等区域差异也很明确,对空间结构的探讨特别是对结果的解释,需要借助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同时,适当从截面研究走向历史纵深的研究,可以更明确展示空间结构演化的时序规律。
主持人:沈涵
演讲学者:徐小波,郭文,袁丁,沈涵
点评专家:陆林教授,杨勇教授,郭英之教授
(1)

研究简介:对空间的认识经历了从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的持续进阶,空间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已经得到普遍认同。旅游研究围绕空间问题,从多种学科和视角展开长期研究,相互砥砺,促进了旅游空间研究和旅游学科的进步。提升旅游学科地位乃至申报一级学科,需要广大旅游研究者从“群雄围猎”转向“合纵连横”,求同存异,对旅游研究达成一种相对广博和畅通的认识体系。基于生态学、文化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规划学等基本理论,发现社会、行为、地域是各个学科共同的理论基点,而这三个基点也是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环节。空间生产理论有望为联通各个旅游研究视角提供支撑,促进旅游理论体系更密切整合。

研究简介:演讲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的双重意义讨论开始,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生产”的内涵含糊其辞而又超越了本身。随后,在针对空间生产出场的历史背景和当代实践分析中,认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空间发展形态及其深刻内涵,使理论研究发生转向。中国旅游空间实践过程,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中国学者在使用理论工具时,需要界定理论边界,知晓理论缺陷,同时也要创新发展理论,恰当实践理论。
研究简介:基于哈维的空间九宫格理论,并结合三个案例论述“旅游空间”应达成更为广泛的理解。从微观视角,房车不仅是一种交通方式,也是一种跨地方(trans-local)的旅游空间;从中层视角,亲子游学改变了目的地村落的“空间再现”与“再现空间”;从宏观视角,中国人对非洲旅游兴趣的上升,也是一种空间再生产的体现。
研究简介:从旅游者体验的两种主要愉悦情感(平静、激动)出发,引入了未来和现实关注点这个测量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旅游者的愉悦情感定义,在不同旅游目的地选择过程中愉悦情感的感知和对目的地的选择影响机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目的地营销和广告的建议,尤其是使用大数据的线上精准营销策略。



思想性浓郁,将平常东西做成学问,体现旅游研究的多元性、现实性。旅游空间是多重空间,不仅包括地理空间,还包括社会空间、市场空间、文化空间、情感空间、权力空间等。旅游研究需要从空间角度看待社会关系。同时,思想性研究要注重精读文献,特别是原文献,要带着思想、方法去读,去理解文献深处的涵义。借助思想性研究,逐步提炼、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理论体系。
主持人:李山
演讲学者:薛岚,张若阳,张海洲
点评专家:崔凤军教授,周玲强教授,巴兆祥教授

研究简介:已有关于乡村旅游与农户生计转变的研究多关注于农户生计的前后对比且以定量的研究方法为主,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探究了河南洛阳重渡沟居民生计从种地到经营农家乐的改变过程,研究发现农户生计改变包含三个阶段,适应期,熟练期和转变期,分别强调观念上的适应,技能上的熟练,和心态上的转变;诚然,三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分割的,而是互有重叠的。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农户生计改变过程是不能通过定量研究简单概括的;生计改变不仅体现在能力,活动,和资本方面,也体现在观念,心态,价值观,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生活节奏等方面。
我国乡村旅游空间正义与社会排斥——基于旅游非正规就业的视角
研究简介: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吸纳了大量旅游非正规就业居民。这个群体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其经营未在相关部门注册或未与雇佣其的旅游企业签订正规就业合同,容易遭到排挤和歧视。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广东省南雄市乡村旅游地珠玑古巷为案例,探究了当地非正规就业群体感知到的社会排斥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该群体对社会排斥感知强烈,主要包括经济排斥、政治参与排斥、职业发展排斥、社会关系排斥和身份认同排斥。政府相关部门、旅游非正规就业居民自身以及当地社区都应为解决该群体受歧视的问题作出相应努力。后续研究将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构建正义的乡村旅游空间。
研究简介:以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思想和理论方法为基础,结合旅游地演化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从民宿(企业)、旅游、产业、区域等多个视角对莫干山民宿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动态化的实证分析,以揭示民宿旅游产业集群的内部分工与网络特征、民宿旅游产业集群演化的复杂性过程和内在机制。
针对薛岚研究的点评:农户生计改变三个阶段的命名再斟酌。旅游起始阶段非常关键,关系到旅游地的成败。后转变阶段也很值得深入研究。
针对张若阳研究的点评:还可以借助非正规就业居民社会排斥模型,探讨空间正义视角下乡村旅游地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特征及其心理适应。对农民来说,旅游属于高端就业,种地是低端就业,从农业经济视角研究涉旅方面的“兼业”,可能会得到一些独特的发现。
针对张海洲研究的点评:莫干山民宿正处于转折时期,民宿定价高,但入住率下降,转手率上升。莫干山民宿更多处于个体游离状态,内部联系较为薄弱,能不能称之为集群还有待考证。莫干山民宿得益于地区特色的制度环境,结合演化经济地理学(EEG)开展研究,具有合理性和创新性,分析过程和研究范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主持人:徐小波
演讲学者:毛焱,邵钰涵,吴文智
点评专家:陆林教授,杨勇教授,郭英之教授
国家公园旅游空间生产多元行动主体影响效应与动力机制研究

研究简介:国家公园作为新兴的地域空间,空间生产主体众多,空间生产过程独特,空间利益冲突强烈,空间生产矛盾复杂。国家公园旅游空间生产涉及政府、资本、当地居民、旅游者多个行为主体,各行为主体动力机制特征明显,各自对空间生产过程产生积极和明确的作用。各行为主体间影响效应交错融合,国家公园旅游空间秩序最终在所有行动主体的力量博弈和协商中形成,以新的利益共同体的方式共抓大保护、共谋国家公园绿色旅游发展。
研究简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城市的“体验性”不是规划工作的考虑因素。在城市发展从增量开发向存量提质发展的当下,如何更好地提升城市的体验性,提升城市空间的丰富程度,使城市空间更加缜密连续,是提升城市居民整体生活品质的根本问题。结合景观网络构建,打造一个支持未来第三产业高速发展、满足高收入居民生活和工作需求的平台,通过物理空间及形态的投资建设,完善城市景观网络体系,创造独立而连续的柔性界面。这个界面将成为城市更新过程中人民生活的核心场景;同时将承载打通城市重要节点,改变城市气质的重要功能,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研究简介:当前以返乡、下乡、在乡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新农人、新乡民、农二代构成了乡村旅游新生代经营主体,他们成为了乡村旅游空间生产的主导者,决定着乡村旅游空间生产的效率、价值与方向;但是研究发现传统乡村生产要素的配置模式越来越跟不上这些新生代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当前农村房屋与土地要素在流动中的产权不完整性、预期不确定性及资产增值无关性极大地影响了新生代主体投资经营的目标与方式选择,进而影响着乡村旅游空间的生产过程,产生诸如乡村旅游向景区化、商业化过度发展的问题,乡村沦为生意场而非生活场,为此需要进一步审视乡村旅游中的人地关系,特别是通过要素利用中的制度性设计来引导乡村经营的健康迭代,助推乡村生产与生活新方式的形成,进而孕育出美好生活指向的乡村旅游空间。
针对毛焱研究的点评:国家公园的研究和应用需要本土化,要厘清中国国家公园有什么特点,与西方国家公园的区别在哪里。其中很重要一点,中国国家公园的人地关系矛盾非常尖锐,国家公园的旅游要把控坚守和变化的辩证关系,应是有管制、有约束、有特色的旅游。同时,中国西部的国家公园与东部的国家公园,在旅游发展模式上也应有所不同。
针对邵钰涵研究的点评:从城市规划角度来切入旅游研究,对当前旅游研究偏重理论性的现状具有补缺意义。旅游城市发展中的产业重构和休闲空间的博弈关系,还需要系统引入多主体视角来开展动态研究。
主持人:李山
演讲学者:周永博,毛润泽,姜辽
点评专家:崔凤军教授,周玲强教授,巴兆祥教授
(1)
研究简介:我国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地理想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大运河文化带及其重要区段作为案例,开展深入调研分析,综合运用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借助GIS技术、空间句法、统计分析技术和数学建模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尺度探讨大运河文化带旅游地理想象的内涵结构与空间机理,探索大运河文化带旅游地理想象的建构方法,进一步丰富旅游地理和文化地理研究理论。
(2)
休闲功能区与社会福祉
毛润泽 上海师范大学 副教授

研究简介:休闲旅游功能区建设有利于增进社会福祉,提升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社会幸福度。城市、乡村、生态等不同类型休闲旅游功能区对社会福祉的影响有一定差异。休闲旅游功能区对社会福祉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福利效应、社会福利效应和生态福利效应。

研究简介:随着当代文化转型和消费的扩大,旅游已上升到对整个旅游目的地的具身消费。选择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故事发祥地——山东水泊梁山为案例,构建文学旅游地消费的分析构架。通过访谈和网络博客获取研究资料,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确定文学旅游者具身消费的关系结构。研究发现:文学作品作为“前结构”或“前理解”存在,是文学旅游者的一种期待视界。文学旅游者的具身消费有不同的维度,相互依赖,彼此渗透。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在文学旅游地的多感官体验中是相互唤起的。研究的理论贡献是对文学旅游者具身消费的审美体验有更深的了解,实践上为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地方品牌营销和人文价值传承提供参考。
针对周永博研究的点评:从地理想象角度切入,有助于拓展带状旅游空间整体开发思路。需要更深入考虑: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与其旅游地理想象特征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应对旅游目的地现实与其地理想象之间的不对称问题?现实中,大运河水路客运航道的旅行效率能否匹配游客体验?
针对毛润泽研究的点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尤其是文旅部组建后,更突出旅游的社会功能,把旅游休闲功能和社会福祉联系起来很有意义,视野开阔,期待展开一系列深入研究。
主持人:徐小波
演讲学者:朱丹,管婧婧,李淼
点评专家:陆林教授,杨勇教授,郭英之教授
熟悉—陌生感维度下旅游空间对中国旅欧团队游客购物体验的影响研究
朱丹 东华大学 博士
研究简介:中国游客赴欧旅游更热衷购买欧洲商场中的现代品牌商品而非旅游纪念品。已有研究从经济人追求价差和社会人追求符号意义的视角对此做了解释,忽略了游客与旅游空间的互动过程对其购物体验的潜在影响。本研究在德国法兰克福市罗马广场实地观察中国团队游客的购物过程,逐步探究了购物前-游客群体内部尺度、购物前-景点尺度、购物中-商场内部尺度三个阶段游客与旅游空间的互动过程,发现领队、导游和导购分别在这三个阶段通过链接游客过去的生活经历、塑造商品知识、创设信息渠道三种方式营造了旅游空间的熟悉感,使游客逐步克服对目的地的陌生恐惧,获得良好的购物体验。
管婧婧 浙江工商大学 副教授

研究简介:我们认为非惯常环境是物理空间移动叠加心理认知后的产物,因此有必要了解旅游者是如何从心理上感知非惯常环境,并且这种感知与对旅游目的地对感知有何不同?通过文献和实证研究,提出非惯常环境心理感知维度包括熟悉感、新奇感、安全与舒适感、情感联系与情境控制等四个维度。在家和在途情境中,游客对上述四大维度的感受具有显著差异。不同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对非惯常环境的感知是以惯常环境(也就是家或家乡)为起点的,是一种基于比较观的感知。由于游客基本上是从惯常环境进入到非惯常环境,所以惯常环境成为其感受非惯常环境的锚点。
李淼 上海师范大学 博士

研究简介:旅游体验涉及旅游者与外部空间交互过程中生成的现象空间问题,它是旅游者以具身表演的方式建构而成的情境化现象空间,即旅游场。对于这一旅游体验领域重要的亚范畴,本研究尝试构建出分析旅游场的理论框架,提出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物质空间、身体空间和关系空间三个空间层面和时间指向、时间速度两个时间层面去解析旅游场的时空特征。
针对朱丹研究的点评:中国人出国不是买旅游纪念品,而是买锅、厨具、甚至马桶盖,是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造成的特殊现象。中西方文化认知差异很大,可以做跨文化对比研究,进而开发出一个亚文化时空量表。可以考虑做一个产品体验的量表模型,测量游客跨境跨时间的产品体验差异。
针对管婧婧研究的点评:旅游研究应当引入心理学视角,非惯常环境心理感知研究就涉及到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可进一步探讨非惯常环境下旅游者行为的差异规律。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范式和方法已相对成熟,经常借助实验设计展开分析、论证,逻辑非常严谨,值得旅游学认真借鉴。
针对李淼研究的点评:从物质空间、身体空间和关系空间三个空间层面,以及时间指向、时间速度两个时间层面,构建旅游场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旅游体验现象空间进行概念化,是可行的、合理的。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结合定量研究加以检验,探索建立更具可操作性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