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寄语

  • “无价值”的风险与“有价值”的代价

    谢彦君;

    <正>旅游学界一直面临着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学术期刊所发表的理论成果,于实践到底有多大价值?实际上,这样的问题不独旅游学界会有,整个社会科学界也会有,甚至连自然科学界也同样会有。也许,这就是整个知识界的一个终极之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然触及知识论的核心问题。历史地看,此类问题在科学哲学领域乃至整个知识疆域,始终是一个常议常新、难有确切答案的问题,由此也形成了哲学认识论以及科学哲学领域的不同派别。

    2025年03期 v.40;No.343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十五五”旅游发展:关键问题与理论创新

  • “十五五”旅游发展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

    宋昌耀;厉新建;漆家进;

    <正>“十五五”时期是党的二十大之后第一个新的五年,也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关键的五年,无论是对旅游产业还是旅游学术而言,都是具有深刻影响的新阶段。旅游产业要在面临深刻的国际关系格局变化、深度的经济形势调整、深层的市场需求变迁等背景下建立新思维、谋划新发展,旅游学术研究要在响应国家的战略需要、产业的转型实践、理论的深化发展等诉求下解决新问题、谋求新突破。

    2025年03期 v.40;No.343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9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十五五”旅游发展的认识突破和政策创新

    曾博伟;荆艳峰;倪向丽;

    <正>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及3年新冠疫情的冲击,除市场恢复之外,中国旅游业还面临转型发展的巨大挑战和压力。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5月17日党中央首次召开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为重新认识和创新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指引;而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需求”,又为旅游业的政策突破提供了有利条件。认识是政策的先导,政策是认识的落实。要促进“十五五”时期及未来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旅游业不能再固守过去传统的认识局限和思维惯性,也不能“就旅游说旅游”思考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而应该重新审视新时期旅游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趋势,并结合国家经济新常态下的战略调整,“跳出旅游看旅游”,创新提出并积极推动出台立足当前、关乎长远的关键性政策措施,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旅游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025年03期 v.40;No.343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异托邦的想象力:“十五五”时期影视旅游的价值反思

    向勇;

    <正>影视旅游是屏幕世界与旅游世界的结合,是影视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既延长了影视产业的价值链,又提升了旅游业的内涵品质。电视综艺、网络综艺、影视剧、网络剧和动画等影视节目的取景地成为近年来中国旅游者旅游行为选择的主要目标之一,影视旅游将在“十五五”时期迎来更加快速的发展势头。影视作品通过对拍摄地的特定景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影像展示,将地方资源转化为旅游者关注的目的地吸引物。影视旅游先后经历了朝圣旅游、奇观旅游和日常旅游等不同发展形态的变迁~((2))。2024年,随着《我的阿勒泰》《去有风的地方》等电视剧的热播,新疆阿勒泰、云南大理等地的旅游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影视作品所呈现的故事场景与地方叙事,不仅给当地带来了激增的旅游者和可观的收益,也提升了这些地区的品牌影响力和地方竞争力。

    2025年03期 v.40;No.343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数字技术赋能旅游强国建设:基于“三端协同”的创新路径研究

    宋洋洋;刘敏;

    <正>加快建设旅游强国,为旅游业明确了发展方向,也对旅游业提出了创新发展的范式转换新要求。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重构了现代旅游业的价值链体系,全球旅游业正经历从“信息化辅助”向“智能化驱动”的范式转换。这种变革的本质是技术驱动下产业要素的重新配置:一方面,5G、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AIo T)等技术集群打破了传统旅游服务的时空约束;另一方面,数字孪生、元宇宙、智能交互硬件等新型技术载体正在重构“人-场-景”的交互范式~((3)),更重要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重大突破后,对旅游信息交互、内容生成与匹配、供应链优化、消费场景营造、定价机制、社交分享等旅游全链条的赋能与改造。面向“十五五”旅游业智能化发展的新诉求,需要更加关注数字技术在三端的协同与应用,即供给端效率与体验平衡、消费端服务平权与隐私协同、监管端负外部性治理。

    2025年03期 v.40;No.343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9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创新创业促进“十五五”时期区域高质量发展

    项国鹏;

    <正>展望“十五五”时期,新质生产力必然会对旅游发展及其由此推动的区域高质量发展(包括区域内高质量发展和区域间高质量发展)机制提出全新要求,强调旅游创新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创业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旅游创新创业共同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区域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旅游创新创业的基础支撑。

    2025年03期 v.40;No.343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时空压缩与后现代背景下感知距离研究转向

    曹晶晶;侯国林;章锦河;王昶;孙晋坤;

    感知距离是识别和揭示人类活动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差异性的重要变量,也是影响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行为变量,更是解释旅游者异质化空间行为的重要解释变量。文章系统梳理了感知距离的概念与起源及其研究成果与进展,分析了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研究中感知距离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困境及时空压缩带来的挑战,进一步考察了时空压缩进程中距离定义的改变以及距离对旅游者行为影响与作用机制发生的变化,并指出现有的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无法有效支持时空压缩带来的“流动的距离体验”的知识更新。基于此,文章立足时空压缩的现实情境,运用后现代主义视角对感知距离的概念、内涵与边界展开反思,并基于以上反思,论述了感知距离对旅游者目的地选择影响研究的4大转向,即研究内容上,由“限制性因素单一向度分析”转向“限制性与需求性因素多向度分析”;研究范式上,由“静态的阶段性特征与作用机制分析”转向“流动过程体验的动态分析”;研究方法上,由“秩序化、结构化的空间分析”转向“面向虚拟现实的多维空间”和“面向情感的多源数据的数智融合分析”。

    2025年03期 v.40;No.343 1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6K]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在与不在:神圣游程旅游者的“神性”体验及其生成机制

    炊朋阳;吴嗣钧;谢彦君;

    仪式作为人类学的重要议题,在被纳入旅游研究语域之后,催生了二者关系框架中的旅游仪式论,并进而得出了旅游是神圣游程这一独特本体论观点。尽管这一命题已被证明具有相当的解释力,但这一理论进路尚需对以神圣游程为内核的所谓“神性”体验做进一步的深入考察。鉴于旅游本质中存在的差异性体验诉求,文章借助旅游者在民族风情体验中具有某种“神性”体验特质的游记及相关评论等文本材料,依据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尝试归纳旅游“神性”体验的特质以及影响旅游者获得该体验的具体因素。研究表明,旅游“神性”体验包含神秘感、神圣感、神往感、神游感4个子范畴及其内在关联,而旅游者的“在场”是影响此关联属性的关键因素,它们与“神性”是否“在位”的场景共同决定了旅游者能否获得旅游“神性”体验。通过对旅游“神性”体验范畴的归纳,该研究揭示了神圣游程中蕴含的“神性”内核,明确了旅游“神性”体验的基本观察维度,并构建了旅游“神性”体验的生成机制模型。

    2025年03期 v.40;No.343 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9K]
    [下载次数:3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自然神圣场域下旅游者主体建构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以西藏拉姆拉措湖为例

    张悦;王华;

    文章以西藏拉姆拉措湖为例,援引拉康精神分析理论,探析旅游者的主体如何在自然神圣场域下被逐步建构。研究发现,在拉姆拉措湖自然神圣场域下,旅游者与湖水、他者和自己之间的镜像关照中,通过旅途中的缺失性需求、增长性要求和超越性欲求完成自我“认知-拆解-建构”,最终实现从“自然我”“理想我”到“存在我”的主体建构过程。研究认为,旅游者是在“自我与他者”“自我与自我”的镜像中剥离程式化的角色身份不断否认和重构主体的,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可以深化理解旅游与主体建构的关系内涵,也为深刻认识旅游之于个体生命的意义提供案例佐证。

    2025年03期 v.40;No.343 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4K]
    [下载次数:1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反客为“主”?——湘西德夯苗寨的旅游者表演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兆峰;黄曼丽;

    将旅游者视作表演者是深入剖析跨民族文化旅游表演行为特征及影响机制的内在要求,也为深刻探究表演转向和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文章基于旅游表演理论,选取湘西德夯苗寨为案例地,通过对旅游者表演行为的类属分析和情景分析,探明旅游者在民族村寨剧场空间的表演过程及个体情感认知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民族村寨中旅游者依托地方化舞台设置,受文化权力约束,与剧场角色进行协商表演;旅游者表演行为分为反身性行为与非反身性行为,文化权力通过文化规制和机构管辖形成旅游者惯习,非反身性行为多呈现为即兴表演;感知距离是个体情感认知层面影响旅游表演行为的主要因素,涵盖了心理距离、认知距离和个体逃离与超越3个维度。研究试图构建跨民族文化的旅游者表演行为分析框架,拓展旅游表演理论的个体情感认知维度,为民族村寨管理和营销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3期 v.40;No.343 5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9K]
    [下载次数: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乡村旅游地主客互动对居民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

    贾衍菊;祝铭瑶;林德荣;

    构建和谐的主客关系促进乡村居民主动实施价值共创行为,是共享发展理念下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文章采用两阶段混合研究方法,在探索居民价值共创行为维度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理论揭示主客互动对乡村居民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一借助主题分析识别出乡村旅游地居民价值共创具有保护行为、参与行为、合作行为和协调行为4个维度。研究二运用实证研究发现,主客互动的两个维度(旅游信息分享和自我表露)正向驱动社会资本和居民价值共创行为,且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社会网络、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在两者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感知收益不仅能够促进旅游信息分享与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自我表露与社会网络之间的正向关系,还会增强社会网络在旅游信息分享和居民价值共创行为关系间的传递效应。研究结论为主客互动对居民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提供了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理论阐释,为乡村旅游地寻求价值共创路径提供了实证支持。

    2025年03期 v.40;No.343 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7K]
    [下载次数:2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目的地联盟品牌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张家界案例研究

    李文静;张朝枝;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建立目的地联盟品牌已成为地方获取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目的地联盟品牌生态系统究竟如何可持续发展,空间要素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并不清楚。文章以张家界为例,探索了目的地联盟品牌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及成长机理。研究发现,目的地联盟品牌历经了主打产品群形成、核心成员品牌突破和目的地联盟品牌生态系统协同发展3个阶段。内外部环境因素与空间因素共同驱动目的地联盟品牌演化,其中,成员品牌间资源的空间位置关系、制度空间差异以及品牌形象空间定位差异等因素决定了目的地联盟品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基于合作衍生机制、竞合突破机制及竞争分化机制的竞合博弈过程推动目的地联盟品牌成长。

    2025年03期 v.40;No.343 8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1K]
    [下载次数:2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创业机会与创业资源及其匹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宏村旅游小企业的多案例研究

    郭强;文彤;

    创业始于创业机会,企业又是资源的集合。创业者如何对识别到的机会与获取的资源进行精准匹配从而实现企业绩效,是创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同时,旅游创业研究成果有限,其特殊性有待进一步挖掘。基于此,文章以安徽宏村的4家旅游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分析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的类型及两者存在的不同匹配方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案例内分析发现,旅游小企业识别和利用了数量需求型、质量需求型、技术型和政策型4种类型创业机会以及资产型和知识型两种类型创业资源,且在不同发展过程中企业识别和利用的机会与资源类型不同,对应的企业绩效也不同。案例间分析发现,旅游小企业的创业机会与创业资源存在4种匹配方式。其中,自觉式匹配通过调动创业者手头现有的资产型资源,能够迅速填补市场空缺,但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探索式匹配旨在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具有创新发展的趋势,有可能发展为该行业的标杆企业;增强式匹配是创业者通过知识型资源的配合进一步增强新技术作用,从而强化新技术带给企业的赶超和创新发展;利用式匹配通过政策红利和企业现有资产型资源相结合,能够激发创业者热情,使企业创办变得简单,往往能促进某一产业的快速发展。该研究指出,旅游小企业遵循创业资源匹配创业机会实现企业绩效的规律,这对巩固将创业机会作为创业研究的核心地位,以及认识旅游小企业创办和转型发展规律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5年03期 v.40;No.343 10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0K]
    [下载次数:8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国内外旅游创业研究进展——一个系统文献综述

    王心蕊;赖清清;陈钢华;

    近年来,旅游创业研究吸引了国内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与国外学界相比仍显滞后,且在旅游创业研究进展与学术贡献方面,仍缺乏系统的梳理与评估。文章采用系统文献综述方法,借鉴扎根理论的编码流程对1981—2022年(截至2022年4月30日)发表在SSCI和CSSCI期刊的221篇旅游创业研究论文进行了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归纳,并对其学术贡献展开了评价。从研究主题看,旅游创业研究从早期的关注创业主体逐渐转向对创业过程和特殊创业情境的关注,初步形成了“创业前因-创业过程-创业结果-创业情境”这一较完整的体系。从学术贡献看,现有旅游创业研究大多基于成熟学科的理论来审视旅游情境下的创业活动,并结合旅游业特征来拓展既有理论,但在构建新理论、提出新构念方面的贡献则十分有限。未来的研究可重点关注中国情境与旅游创业实践,丰富旅游创业的理论研究,最终发展出有别于其他创业领域的知识体系。

    2025年03期 v.40;No.343 11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1K]
    [下载次数:2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酒店业员工职场精神力与亲环境行为——基于数字连通性与多元时间观匹配的影响

    刘培;穆雨婷;张李璐;张凌寒;

    非工作时间的数字连通性已经得到广泛关注,但是鲜有研究关注数字连通性对酒店业员工的影响。文章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通过引入数字连通性-多元时间观匹配的视角,探讨两者的匹配对酒店业员工职场精神力和亲环境行为的影响。通过1项实验室实验和1项调研,并应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技术,研究发现:数字连通性与多元时间观越匹配,员工职场精神力越高;在匹配情况下,两者水平越低,员工职场精神力越高;在不匹配情况下,高数字连通性-低多元时间观水平会引起更低的职场精神力;职场精神力起到中介作用。该研究从匹配视角探讨了数字连通性对酒店业员工的影响,为揭示数字连通性效应提供更加全面和辩证的视角。

    2025年03期 v.40;No.343 13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0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重大危机情境下中小型旅行社领导力特征研究

    吴佳;耿庆汇;孙博文;洪琴;

    新冠疫情对中小型旅行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文章采取多案例研究,选取经历3年新冠疫情并度过危机的中小型旅行社为研究对象,基于“危机阶段-领导力特征-领导力应对策略”逻辑,采用扎根理论分析重大危机情境下中小型旅行社领导力的特征及危机不同阶段领导力的应对策略。研究发现:1)重大危机情境下领导力表现为坚韧型领导力风格,呈现出果断决策与行动、个性化关怀、创新求变精神、个人魅力与影响力、智力激发、权变奖励、强力推行变革、行业信念与情怀、战略思考与决策9个特征;2)危机不同阶段领导力特征与常态化情境中果断型、变革型、交易型、专制型、真实型和战略型领导力风格相似,通过共性领导行为,引发旅行社组织变革,进而提升了旅行社应对危机的能力。研究最终揭示的坚韧型领导力风格有助于解释危机不同阶段领导力的变化,为中小型旅游企业如何应对危机、从危机中复原提供了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v.40;No.343 149-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6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