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志伟;廉月娟;宋子千;王玉洁;吴巧红;张凤红;刘德谦;2006年04期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卢云亭;2006年04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云才;2006年04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7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军萍;2006年04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0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程遂营;2006年04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3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文祥;2006年04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1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邹庆云;2006年04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8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谢彦君;谢中田;
本文从基础理论研究的角度探讨了旅游现象研究的几个基本范畴。作者认为,旅游现象是一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而构成这种复杂现象的内核的元素就是旅游体验。这种旅游体验过程是一个有一定自组织能力的连续系统。它由一个个富有特色和专门意义的情境串联组合而成,这些情境则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别于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的另类行为环境:旅游世界。通过对旅游世界结构性要素的分析和描述,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解旅游现象的新的视角,而这种视角的哲学渊源来自现象学方法。
2006年04期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翟辅东;
文章通过对旅游六要素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贡献的回顾,说明旅游六要素不仅是旅游产业结构的主体,而且在旅游学科体系中也居于基础性的地位。旅游六要素有自己的概念和原理体系,使旅游学具有应用学科性质。除了旅游学之外,没有一门别的学科能系统地把旅游六要素及其相关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旅游学科体系结构由三个层次的系统组成:一是主体系统(旅游六要素);二是动力系统;三是支撑系统。建立旅游六要素理论的目标就是要创新理性思维去促使六要素产出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文章还针对六要素结构系统中的主导因素变化分析了动力系统的形成机制问题。
2006年04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文建;
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业在原有生活性服务核心业态的基础上,受到生产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创意服务业的明显影响,从而引致旅游业内部结构和能级提升,出现了高增值性、高层次性、高功能性、高技术性、高知识性的新特点。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新增长态势表现在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旅游、节事旅游、咨询旅游的兴起。
2006年04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亚欣;
在对台湾原住民①部落②观光营造理念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营造的目的、规划和管理的方法以及部落旅游特色的形成等方面,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有值得借鉴之处。结合大陆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实际,笔者提出: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是民族社区旅游的根本目的,培养少数民族旅游人才是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关键,民族社区居民应该成为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
2006年04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8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兴柱;王群;
综合国内外居民参与研究的成就,本文提出了传统型、行政主导型、居民政府共同参与型和居民全过程主导参与型等4种居民参与旅游规划与发展模式。并从城市和乡村旅游地角度,比较了中山市和四顶山旅游地的居民基本特征和居民参与旅游规划与发展的差异。根据居民参与旅游规划与发展差异,四顶山旅游地采用行政主导推动型模式,中山市旅游地采取居民政府共同参与型模式。在此基础上,从政府、规划师、居民教育及信息交流4个方面提出了居民参与实施对策。
2006年04期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母涛;
本文在论述旅游资源开发要重视外部不经济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促进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006年04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7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余洁;陈荣;李树民;
本文运用纯公共品的帕累托最优条件解释旅游市场促销中旅游部门的经济行为,探讨在现实经济中使得市场促销主体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应用旅游市场促销供给的最优效率条件,评价旅游市场促销实施模式,提出政府部门主导模式和私人部门主导模式存在着“搭便车”和公共品供给不足的帕累托无效配置,而这两种模式的组合形式,即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的协调模式却存在帕累托改进,依据协调模式可构建一个新型旅游市场促销管理组织结构,建议旅游行业协会以更有效的方式为实现旅游市场促销主体的合作行为提供服务。
2006年04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0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薛莹;
首次提出并研究“旅游流的区域内聚”现象。根据系统的自组织与组织原理,以江浙沪地区为例,研究在旅游流的区域自组织演化中所形成的旅游中心城市,并研究以这些旅游中心城市作为节点而形成的区域空间结构和基于这种区域形态的区域旅游空间组织。
2006年04期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俐俐;曲波;杨莹;
本文通过对集群理论国内外发展研究的回顾,分析我国酒店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与基础、发展现状与分类,应用直接经济因素与非直接经济因素的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酒店企业集群优势与竞争力提升展开剖析。
2006年04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天啸;
我国导游员队伍建设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导游人员职业权益的长期缺位,现实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旅行社企业内、外部及境外同行都存在随意侵害导游人员工作岗位行政许可独占权;二是导游人员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难以保障;三是导游人员学习培训权难以维护。导游人员职业权益维护重在措施落实到位,更在于建立健全导游人员利益表达机制。具体措施主要有加强导游总量控制、旅行社企业等级标准与拥有导游队伍情况密切挂钩、旅游者(团)接待档次与陪同导游等级水平相匹配等;拓宽导游人员利益表达渠道则主要靠政府及其部门、导游群体代言人、工会组织、社会舆论监督、旅行社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和民间团体等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
2006年04期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孙复薇;邱明旺;刘怡君;
旅游产业由于政策推动及内部旅游需求增加而成长快速,从而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人力资源培养的问题也迫在眉睫。本研究以台湾地区为例,检视台湾当局旅游发展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的影响。研究显示:(1)台湾旅游政策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教化转为经济功能、劳动力再生产及产业升级为取向;(2)台湾旅游产业的人力资本培养是由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成形,以市场规范和国际服务品质为主要考量。建议未来台湾的旅游人力资本发展策略不应只局限于高品质的旅游人力培育,而应重视辅导一级产业人员转型及对小型企业的扶植。
2006年04期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秦岭南;
本文以北京黄金假日旅行社和上海携程公司之间一系列不正当竞争法律案及以此引发的相关案件为文本,立足法律角度从四个方面对其作以梳理和分析,试图从“非典型”案例中找出典型意义。这一案件的重要启示在于对目前包括行业许可准入制度在内的旅行社管理制度提出针对性反思。
2006年04期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安泽;
本文系统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因中国旅游业的兴起,地球科学界为旅游业服务而创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旅游地学20年来的成长历程、学科内涵、主要研究成果、工作成果及其对中国旅游业贡献,并展望了旅游地学的责任、任务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2006年04期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邓冰;吴必虎;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CBET)是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一个新趋势,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深度的探索,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对CBET的研究主要包括可行性分析、内容和发展模式、利益相关者、市场研究、评估等方面。针对目前国内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现象,笔者建议引入国外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以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2006年04期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丹萍;保继刚;
摄影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现代旅游者最常见的、最重要的消费行为之一。西方学者在这方面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证明,旅游者通过摄影满足自己的窥视欲,并认为随心所欲的拍摄是旅游者的固有权力。同时,照片记录一切,影像记忆与证明是游客拍摄的基本动机。更重要的是,旅游者拍摄照片更是为了完成“自我叙述”(self-narrative)与“自我认同”(self-identity)。
2006年04期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朱波;陈鹏委;2006年04期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罗振鹏;2006年04期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宋志伟;2006年04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