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02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健;俞益武;2006年02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南;2006年02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黄远水;2006年02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2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戴光全;江璐明;杨丽娟;2006年02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亚芳;2006年02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8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良健;2006年02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晓;钱薏红;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对遗产资源保护与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给出调查的部分发现和评论。随后本文揭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与当地农村社区之间现实和潜在的矛盾与冲突,其中土地和森林权属以及受益分配问题,很可能成为今后社会矛盾新的焦点问题。最后,讨论了遗产资源保护与当地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及在当前发展阶段下,鼓励当地农村社区参与遗产资源保护的经济替代策略。
2006年02期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志飞;
接待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是国内旅游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的土家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对少数民族山区居民的语言、生活风俗、民族服饰有显著影响,但对其饮食习惯和地方建筑特色影响不大,旅游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变迁是积极的;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强于对负面影响的感知;旅游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影响强于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和环境影响。最后建议通过建立健全的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来调控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2006年02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侯志强;郑向敏;
旅游消费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重要的休闲选择。但长期以来我国公民在旅游消费当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基于对旅游者非理性消费特征的分析,提出从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政府与社会层面三个维度采取相关措施培育科学旅游消费观念。
2006年02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秋芳;杨新军;康俊香;
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实力和开放程度的重要指示器。本文选取西安欧美客源为研究对象,基于期望差异模型、花费—收获模型、服务绩效模型和标准模型对游客满意度做出测定和比较,并运用合图法(co-plot)分析西安欧美游客的期望和实际感知特点。结果发现:①期望差异和花费———收获模式与总体满意度显著相关,推荐率与游客满意度高度正相关,而重游意向与满意度联系不大。②根据游客期望和实际感知及两者差异值,西安旅游的相关指标分成八类,间接反映了西安旅游业发展特点。③西安欧美游客和国内游客对旅游六要素表现出不同的评价和满意度。最后提出了本文研究不足及今后研究中应弥补之处。
2006年02期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7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梦;
产业集群是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模式。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旅游业呈现出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但要真正实现由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演变,还需要解决好许多问题。本文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例,对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2006年02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0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戴学锋;巫宁;
旅游业是相当于我国GDP近6%的重要产业。国际旅游是旅游者的跨国界流动,是旅游者的消费能力从客源国转移到东道国的释放,被称为无形贸易和“风景资源的就地出口”。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国际旅游以入境旅游为主要形式,它曾是我国创汇的重要渠道。“九五”以来,我国出境旅游持续快速发展。事实上,出境旅游的超高速增长正使我国旅游业面临由创汇产业向耗汇产业的过渡。本文拟从经济社会的宏观角度,将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看成是我国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从这个角度分析出境旅游的超常发展是否在”适度”的范围,探讨出境旅游发展对宏观经济、国际收支平衡和和谐社会的影响;并基于这种形势判断和负面影响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调控构想。
2006年02期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东和;赵玉宗;
旅游罩(tourism bubble)的研究在我国尚未见相关文献,相比较而言,国外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本文首先引入旅游罩的概念范畴,并对其基本类型作了进一步的划分,认为在旅游活动中,主要存在旅游者罩(tourist bubble)、旅游业罩(tourism industry bubble)和旅游目的地罩(touristdestination bubble)三种不同类型的旅游罩。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类型旅游罩的形成机制,认为旅游者的心理因素形成了旅游者罩,大众旅游组织方式形成了旅游业罩,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管理因素形成旅游目的地罩。最后,文章分析了旅游罩对旅游业发展的启示,认为旅游罩的形成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业的发展是不利的,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控制旅游罩的形成或打破旅游罩,以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2006年02期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敏;骆静珊;
在“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研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团结乡乡村生态旅游现状的调查研究,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通过加强实施结果的调查研究,提高了实施成效分析的真实性。
2006年02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卢小丽;武春友;Holly Donohoe;
伴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而涌现出的大量生态旅游概念使旅游研究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对生态旅游概念产生了困惑。这种困惑使生态旅游的核心标准和规则在实际的应用中被扭曲和误用。本文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中外当代近10-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的分析,提炼出生态旅游概念架构所遵循的8个标准规则,它们是: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并以这些标准规则为基础,对中外生态旅游的概念进行比较,得出中国未来的生态旅游研究应更加关注旅游目的地管理的结论。
2006年02期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6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侯越;
近年来在影视作品引发下,韩国大众文化产品在日本广泛流行,形成“韩流”现象,并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往韩国旅游。现代大众旅游业中,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是引发游客产生出游欲望的重要因素,而影视表象则促进了游客对于目的地集合性关注的形成。表象的特征是替代性与再现性,亦即具有非实在性特征。韩剧虚构的表象世界在与旅游地形象的重叠、交织下得以有形化,从而获得自身的空间性特征。影视旅游中游客通过亲身参与所产生的情感移入,最大程度地实现对影视作品所描绘的理想世界的融入。
2006年02期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7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石金莲;王兵;李俊清;
本文运用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基本研究方法,对北京玉渊潭公园做了调查研究。通过观察公园使用者的各类活动,采访公园的使用者以及发放抽样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北京玉渊潭公园的使用状况,并对调查所获直接、真实的信息和数据做分析、整理,得到POE评价分析报告。该报告可为玉渊潭公园改善服务设施、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依据,也可为其它类似公园的设计管理提供借鉴。
2006年02期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玉玲;
青岛开埠之后,德国殖民当局制定了严格的城市规划,进行了交通和市政等一系列的现代化建设,青岛逐渐成为东方典型的欧式城市,位于胶州湾畔的区位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城市旅游功能也日益凸现。随着大规模城市的建设,城市景观和旅游业相关条件形成,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由此发端。
2006年02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钊;陆林;
学术界一直以来对旅游劳工在产业内部流动的研究较少,旅游职业具有门槛低、类型多、自控性强以及更易建立小生意等积极特性,在伴随旅游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吸引了大量本地和外地劳工从其他产业部门转移到旅游行业中来,带动了人力资本在产业间的流动。本文以九华山旅游劳工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了九华山旅游劳工职业转换的动力结构,动机变量的因子分析结果证实了假设的五个因子方向,增加收入和建立小生意成为企业主是九华山旅游劳工转移的首要动因。
2006年02期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云;
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20多年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国外接待业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一个较成熟的研究领域。本文分战略性人力资源、招聘和选拔、流动、培训和开发、薪酬管理、绩效评估、工作设计与参与和管理者开发等8个主要研究议题,对国外接待业人力资源研究进展进行了较系统的评述。目前综述国外接待业人力资源研究进展的文献尚不多见,国内接待业人力资源研究尚不全面和深入,本文综述将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2006年02期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0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曾本祥;
近年来有关中国旅游与贫困的研究解决了一些重大问题,如旅游扶贫的意义、政府的重要作用、社区参与的核心地位、乡村资源的基础地位等得到广泛确认。但是总体而言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对象上,没有将贫困人口作为研究的核心;对重大问题的研究方面,尚显不够系统、深入;在研究方法层面,大量的定性研究集中在探讨定义、概念和旅游的一般性影响,缺乏深入的旅游扶贫定量研究。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地通过对不同旅游形式对贫困人口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影响进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案例研究,设计旅游扶贫的概念模式和具体的模式实施指南,并创建出中国旅游扶贫的理论体系。
2006年02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2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德谦;2006年02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