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一)

  • 城市旅游述评

    Geoffrey Wall;徐柯健;

    <正>1引言自古以来,政治和宗教权力中心地带就是人们的集中聚集地①。然而,自18世纪中期以来,特别是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城市人口以及与之相伴的城市规模和数量得以飞速增长。尽管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及数量的增加是经济繁荣和殖民扩张的推动力,但总的来说,城市并不是最适宜居住的地

    2013年05期 v.28;No.201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0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刍议数字化工业遗产博物馆

    王赛兰;

    <正>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应用根据国际工业遗产联合会2003年在《下塔吉尔宪章》中的定义,工业遗产由工业文化的遗留物组成③。英国是最早开始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国家。保护的范围不仅包括蒸汽机、核电站,工矿

    2013年05期 v.28;No.201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城市价值链重构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探析

    史仕新;肖立军;

    <正>1引言资源枯竭型城市因资源开发而兴起,也因资源枯竭而衰退。城市价值系于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上。资源主导了产业的发展,而产业又左右着城市的兴衰。如何破解产业对传统资源的过度依赖,如何协调城市与产业的发展,是关系资源

    2013年05期 v.28;No.201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矿业城镇废弃地旅游开发中的生态重建:北美的生态重建理念和实践

    Wanli Wu;

    <正>1引言18至19世纪的工业革命,在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北美洲地区造就了一批矿业城镇。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出现了大量矿业废弃地,从而导致了这些资源枯竭型矿区城镇区域环境的污染和自然景观的干扰、矿山地质灾害

    2013年05期 v.28;No.201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以旅游视角更新利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业废弃地

    任宣羽;杨淇钧;

    <正>工业废弃地,简而言之,就是曾为工业使用,后来废置不用的土地。工业废弃地(derelict land)一词较早出现于1950年比佛(Beaver)在《自然》(Nature)发表的"Rehabilitation of Derelict Land"一文,其如此表述:"被提炼或其他工业中损害的土

    2013年05期 v.28;No.201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9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资源型城市旅游开发策略:以灵宝市和辽阳县为例

    吴殿廷;

    <正>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和中国河南焦作市的经验说明,资源型城市不能简单直接地走再工业化的道路,而要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改善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提高知名度,增加人员、信息等要素的流动,缓解就业压力,在此基础上再实现

    2013年05期 v.28;No.201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0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反思与演化:近二十余年西方休闲研究的学理之辩

    宋瑞;

    文章系统梳理了近二十余年来西方休闲研究中争论的四个核心问题,深入剖析了其争辩的焦点、社会背景和科学哲学含义,以期为全面了解西方休闲研究的演进脉络提供学理线索,并为中国休闲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2013年05期 v.28;No.201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国外社会网络视角下休闲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时少华;

    社会网络研究在休闲科学领域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取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应用性。文章从史托考斯基关于休闲的社会网络研究观点出发,从社区网络对休闲行为的影响研究、休闲游憩场所的社会网络研究、休闲组织社会网络的研究,以及研究方法 4个方面评述了近二十多年来国外社会网络视角下休闲研究的进展情况,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及对中国休闲研究的借鉴意义与启示。

    2013年05期 v.28;No.201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8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是战略性支柱产业还是独立经济增长因子?——关于国外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综述

    刘睿;李立华;唐伟;

    旅游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国际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首先介绍了国际学术界关于旅游和经济增长相互作用路径的一般认识,即旅游发展主要从5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主要从3个方面推动旅游发展;然后从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量研究视角,归纳和回顾了国际学术界关于旅游乘数、投入产出分析、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旅游卫星账户等4方面的研究:从旅游作为经济增长因素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机理研究视角,归纳和梳理了国际学术界关于旅游专门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旅游带动经济增长假说检验等两方面的研究;最后,得到结论和启示。

    2013年05期 v.28;No.201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2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的关系及其溢出效应

    苏建军;徐璋勇;赵多平;

    文章以分析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互动关系为基础,建立包含入境旅游、国际货物贸易、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和对外开放等变量在内的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利用1985~2009年中国与欧洲七国的国际货物贸易额与入境旅游人数的面板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采用面板回归分析法、格兰杰因果法、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分析了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入境旅游的相互关系及其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1985~2009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与入境旅游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出口贸易与入境旅游增长具有互为因果的相互推动效应,而进口贸易与入境旅游增长之间则只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3)入境旅游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增长反应强烈,且呈正向效应;(4)方差分解结果表明,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入境旅游增长变动具有不同的贡献度。

    2013年05期 v.28;No.201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1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DEA-MI模型的城市旅游效率演进模式研究

    梁明珠;易婷婷;Bin Li;

    效率水平是衡量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学者从空间维度对旅游效率进行了评价和研究,但较少从时间维度对其发展规律和动态变化进行探讨。因此,文章采用DEA-MI模型,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连续7年的面板数据为资料,通过比较和分析各市旅游效率的大小差异和动态变化,揭示城市旅游效率的发展规律及演进模式。研究发现:①广东省总体旅游效率较高,但各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差距有缩小的趋势;②根据旅游效率的"大小"和"变化"两个维度作出四分图,可将城市按效率状态分为I、II、III、IV 4种类型;③中短期内,按照各城市在四分图中对应点的运动轨迹,可将其效率演进模式分为稳定式、往复式、渐进式和突变式4种。该结论为旅游研究和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013年05期 v.28;No.201 5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3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国际会议选址因素重要性的感知差异分析——以北京为例

    沈晔;朴志娜;吴必虎;

    北京建设国际会展之都是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国际会议选址因素及举办方对其的感知差异对北京具有实践意义。文章通过文献综述及访谈,基于会议组织方角度,总结了北京作为国际会议目的地的23个选址因素,并对会议组织方进行了调查问卷,从时间和举办主体两个维度分析了选址因素重要性的感知差异。文章指出,北京建设会展之都应当重视软实力的提升,加强会议场地的服务质量、会展专业人才、城市形象和目的地营销等方面的建设。

    2013年05期 v.28;No.201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2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啤酒节对主办城市的影响效益分析——慕尼黑啤酒节与青岛啤酒节的比较

    宗刚;赵晓东;

    节事为商业和旅游业等诸多产业做出重要贡献,作为产品导向与消费导向双重集中的啤酒节对主办城市的相关产业及其他方面影响较为突出。文章着眼于啤酒节的影响研究,选择国内外著名的两个啤酒节———德国慕尼黑啤酒节与青岛啤酒节作为典型案例,系统分析其对主办城市的相关影响。文章在构建影响层面的基础上,选取17个反映啤酒节发展情况的对比项建立模型,通过分析得到结论:第一,啤酒节对于举办城市在带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强化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有积极影响;第二,啤酒节的举办对居民社会生活存在消极影响,并对举办城市产生挤出效应与低谷效应;第三,经过权衡对比,啤酒节对主办城市的积极影响更加显著。

    2013年05期 v.28;No.201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5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耦合的动力效应及发展趋向

    袁中许;

    就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资源优势以及城乡与区域统筹迫切的现实情形而言,我国乡村旅游业亟须蓬勃发展。然而,尚未有理论方法为保证我国乡村旅游业整体持续、深化及和谐的战略发展提供可选择的途径。基于此,文章在辨识产业耦合与产业融合概念理论基础上,立足乡村旅游业与包含丰富异质性农业、地理与文化资源的大农业耦合,从产业互动与要素凝聚理论视角分别阐述了旅农耦合对农村第一、第三产业分别产生牵动效应和促动发展效应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借助1993~2010年的序列经验数据,结合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直观考察,主要运用模型实证,证实了旅农耦合的前述农村产业发展的动力效应。由此进一步揭示得出,旅农耦合能够造就乡村旅游业战略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手段,因而可以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最后,提出在异质地理、文化与农业资源基础上,以差异品牌战略为重心推动旅农耦合模式,从而战略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建议。

    2013年05期 v.28;No.201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4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乡村旅游创业动机的性别差异研究——以台湾为例

    林宗贤;吕文博;吴荣华;莫晓杜;

    以往有关乡村旅游经营者创业动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拉力创业动机和不同性别创业者拉力创业动机研究。旅游研究学者提出应该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动机进行更为理论化和系统的研究,并对乡村旅游经营动机的性别差异做进一步的探讨。该研究以台湾地区为例,比较性别差异下中小型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创业动机模式。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旅游经营者拉力创业动机包括善用农业资源、社交、更换工作与政府政策鼓励等4个因子;推力创业动机则包括工作压力、自我压力与生活压力等3个因子。后续的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女性的拉力创业动机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的推力创业动机则明显高于女性。研究表明,女性从事乡村旅游产业经营主要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方式与获得利益,而男性从事乡村旅游产业经营主要是因为对过去生活不满意。

    2013年05期 v.28;No.201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4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市场不诚信行为研究:以安徽省旅行社为例

    张文静;张宏梅;

    旅游诚信危机近年来愈演愈烈,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文章以安徽合肥、芜湖和黄山三地旅行社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识别出旅游市场的30个不诚信行为,采用重要性—绩效分析模型(IPA)的研究方法,对不诚信行为进行评价和讨论,得到4种类型的旅游市场不诚信行为:第一类不诚信行为影响较大,存在较多;第二类影响较大,但存在不多;第三类影响较小,存在较少;第四类影响较小,但存在较多。此外,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工作年限下的旅行社从业人员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不同工作年限下的员工对不诚信行为的感知和评价存在差异。4类不诚信行为的感知与评价以及不同受访者之间的感知差异可以为旅游市场诚信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2013年05期 v.28;No.201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2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以部门为分析单位的旅行社分类研究

    曾丽;陈钢华;

    文章以旅行社的部门(门市)为分析单位,在对广东省和江西省两个案例地的旅行社中高层管理者开展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NVivo7.0软件作为定性分析工具,提取出加盟(alliance)、财务(finance)、产品(product)、客户(customer)4个要素,构建了AFPC分类法;并基于旅行社各个部门(门市)的分类特征,提出了6种旅行社经营模式:直营模式、加盟模式、传统模式、承包模式、混合模式和单一模式。根据以上研究文章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旅行社已经形成了"T形分工体系"。

    2013年05期 v.28;No.201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权利视角下的旅游权利主体探究——兼与国内若干学者商榷

    庄晓平;朱竑;

    权利是一个复杂的话语,从权利概念的发展来看,单纯强调权利的道德属性或是法律属性都会使权利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因为法律权利不能自证其身,它必须得到道德原理的支持,而道德权利脱离了法律的保护,将沦为被人任意诠释和篡改的文字。旅游权利也具有此属性。因此,在解读旅游权利道德属性和法律属性的基础上,来探究旅游权利的内涵与主体是非常必要的。基于目前国内对旅游权利的理解存在的局限———将之窄化为"旅游者权利",而这与旅游权利的属性是背道而驰的。旅游权利不仅指旅游者的权利,还包括了旅游企业及当地居民的权利。尤其对处于被忽视状态的当地居民的权利,唯有正视且关注它,才能真正实现旅游权利的道德属性与法律属性的完美结合。

    2013年05期 v.28;No.201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涉外旅游合同法律适用规则探析

    夏雨;

    伴随旅游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涉外旅游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成为我国国际私法领域中需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比较中外法律适用规则的立法技术,从立法目的如何实现的角度指出我国现有规则的局限;同时,以涉外旅游合同的特殊性为基点,分析现有规则的契合性,得出我国已有涉外消费者合同法律适用规则不足以解决涉外旅游合同争议的结论。研究认为,应专门立法,采用惯常意义上的意思自治原则;发挥经常居住所法的正向价值并吸收最密切联系原则补缺。

    2013年05期 v.28;No.201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0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