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学峰;张辉;
<正>随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入贯彻,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对丰富多彩旅游生活的追求也将进一步增强。尽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但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不会因此而改变,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逆势快速增长,包括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动能对经济发展贡献度越来越高,有理由相信,旅游业将成为未来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的关键性产业。在新时代旅游业理应更好地发挥综合性优势,适应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这是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主动选择,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需要和时代内涵。
2022年02期 v.37;No.306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40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厉新建;宋昌耀;殷婷婷;
<正>我国文化和旅游"十四五"相关规划明确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内容和路径,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推进数字经济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建设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还需要在这些纲领性规定基础之上,围绕高质量文旅融合进行学术和实践的再思考、再探索。
2022年02期 v.37;No.306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128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戴学锋;杨明月;
<正>党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十四五"将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等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阶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事关我国新时代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2022年02期 v.37;No.306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6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程遂营;张野;
<正>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文化领域新提出的战略性文化工程,是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文化空间。国家文化公园"为我国首创,国际上并无先例可循,是对国家公园体系的创新"(2),"是中国遗产话语在国际化交往和本土化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性成果,也是中国在遗产保护领域对国际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3)。我国的"国家文化公园"突破了国外的"国家公园体系",是我国国家公园体系中的新类型。当前,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正迎来建设高潮,亟须寻找和破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2022年02期 v.37;No.306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3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乔向杰;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数字经济已成为新时代我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而数字经济实际上指的就是信息经济,其本质就是信息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由此可见,信息化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的高级阶段,从其本质与内涵及其在旅游业实践的应用中可以找到其赋能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
2022年02期 v.37;No.306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11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岩英;
<正>全面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旅游业是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它承担着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交流传播、经济转型升级、民众生活质量提升等重要战略任务。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其中,旅游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核心构成,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指标与核心体现。因此,立足于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强烈需求,积极推动我国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加速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2022年02期 v.37;No.306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4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黄清燕;白凯;杜涛;
健康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旅游和健康本源上存在密切联系,近年来已成为旅游学及其交叉学科关注的研究热点。旅游地如何促进旅游者健康体验、幸福感甚至社会福祉,是亟待回答的学理和实践命题。基于此,文章将旅游地日常生活与旅游者健康体验联系起来,以丽江古城客栈主与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明晰旅游情境中日常生活对于旅游者主观健康体验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1)旅游地从空间、时间、社会实践3个维度营造了特定时空中的生活新范式与典范形态,建构了环境、日常生活与健康交互新面向;(2)旅游地日常生活为旅游者提供了物质、社会和心理多重资源,形成了生理、心理和精神、社会人际交往能力三维康复性意义结构;(3)旅游地日常生活的康复性意义是在旅游者与旅游地复杂性、动态性关联中建构的,并从生产与消费两端对康复性意义进行共同塑造与整合。研究从微观层面的日常生活出发,以实证分析回应了旅游、日常生活、健康体验之间的互动关联,为深入理解旅游的意义提供了新思考,也为旅游业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现实指导。
2022年02期 v.37;No.306 1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5K] [下载次数:40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黄杰;黄安民;杨飞飞;成汝霞;
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作为联结旅游体验和健康的重要环节,是游客与旅游地环境交融形成的综合性体验,是游客管理研究的新视角,但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对游后行为意向的积极效用还未得到深入理解。文章从注意恢复理论出发,应用Mehrabian-Rusell模型,探讨游客恢复性感知、满意度对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及游客涉入的调节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得到547个有效样本,使用结构方程建模。研究发现:游客功能类恢复性感知(一致性、新奇)正向影响情感类恢复性感知(迷人、兼容性、逃逸);兼容性比迷人对满意度的正向影响更大;新奇比逃逸对游后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更大;兼容性与满意度在"一致性、新奇-游后行为意向"的结构中有多重链式中介作用;迷人、兼容性对满意度的影响受游客涉入的正调节。游客恢复性感知对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过程表现为"环境刺激认知-情感-意向"三阶段传递机制。最后讨论了上述发现对目的地营销与管理的启示。
2022年02期 v.37;No.306 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0K] [下载次数:90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孙艳;李咪咪;肖洪根;
对于海外移民返乡的研究,学者们往往聚焦于解析其返乡动机、探访祖国家园的行为,以及返乡旅游对国家认同的影响,而对其返乡旅游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记忆及其对国家认同的建构的作用却鲜有涉及。该研究选择10个北美华侨家庭就返乡家庭旅游开展联合访谈,运用叙事研究方法,解析其返乡家庭旅游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建构。研究发现,海外移民返乡家庭旅游集体记忆的信息遵循"地点""活动""感受"三者之间互动影响的逻辑进行建构,通过分享行为来维系;而国家认同随着集体记忆的形成而建构,并通过日常实践体现出代际差异性、传承性和垂直传播性。该研究对海外移民的返乡研究、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2022年02期 v.37;No.306 4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3K] [下载次数:3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洋;陈艳;熊洛奕;罗明志;邱一崎;
入境旅游在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甚至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旅游具有异地性特征,现有研究往往从文化距离、行政距离、地理距离或经济距离等单一距离开展研究。然而,多种距离同时影响游客决策,单一距离模型降低了距离因素的解释力,同时纳入模型又会造成共线性问题,导致现有研究结论间存在矛盾,阻碍理论发展与应用。Ghemawat提出的国家距离框架基于多种距离形成评价总体国家距离的综合国家距离,得到普遍认可。文章基于国家距离框架,整合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官方数据、双边地理距离数据库、世界经济论坛等相关数据,形成2006—2018年我国55个客源国入境旅游的平衡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综合国家距离对入境游客量的主效应、非线性影响,以及客源国互联网使用率的调节作用,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国家距离是影响我国入境游客量的显著变量,距离对入境游的影响是文化距离、行政距离、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的复合效应;(2)综合国家距离与入境游客量之间呈正U形关系,综合国家距离可以是入境旅游的阻碍因素,也可以是促进因素,入境游客量随着综合国家距离增加而先减少后增加;(3)客源国互联网使用率没有弱化综合国家距离的影响,反而产生极化作用,极化了综合国家距离在拐点左侧的负影响和在拐点右侧的正影响。以上发现的主要价值为:(1)增进了对距离因素在国际旅游中作用的理解,提出影响入境游客量的综合国家距离变量;(2)识别出综合国家距离与入境游客量呈现正U形关系,证实综合国家距离是细分客源国市场的新变量;(3)揭示出客源国互联网使用率对综合国家距离产生的极化效应,突出了我国采用互联网传播目的地形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22年02期 v.37;No.306 6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7K] [下载次数:2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震;杨勇;
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普及推动了消费方式的系统性变革。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文旅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家庭文旅消费概率和水平,并且在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其影响效应保持稳健。(2)进一步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文旅消费的促进作用来源于信息渠道效应和便捷交易效应,而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增加有利于增强互联网使用的影响效果。(3)分地区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中西部地区、低互联网普及率地区、高景区拥有量地区,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文旅消费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4)拓展分析还发现,互联网使用没有影响家庭在必需品消费方面的支出比重,但却带来以文旅消费为代表的服务消费水平和比重的显著提升,继而有助于家庭扩大消费支出,并促进消费结构的服务化转型。上述结论不仅为理解中国家庭消费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合理利用互联网激发消费潜能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2年02期 v.37;No.306 7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1K] [下载次数:39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逸;陈銮;刘子惠;陈逸敏;
产业集聚是经济地理学的经典议题,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对基于消费逻辑生长的旅游休闲服务产业关注不足,尚未充分揭示其集聚特征。文章借助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空间分析算法,以广州城市休闲娱乐业为例,对城市休闲产业集聚特征展开探索式研究。具体而言,该文基于地理空间分析中的最大团挖掘算法,编制出同位模式,对184249条广州市的休闲兴趣点(POI)数据,计算最为流行的空间共现关联,以此捕捉城市休闲产业空间集聚的基本组合模式,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同位模式可以准确地捕捉出城市休闲产业的集聚模式,休闲产业基本上以三阶为组团单位(即3类业态),在城市空间上呈现出广泛的分布,四阶为组团单位的流行度显著降低,五阶基本不具备流行度。第二,在所有流行团中,美容美发店这类POI的中心度最高,是关联其他休闲业态的最核心要素,而美容美发和餐饮的组合,在三阶、四阶流行团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是休闲产业的集聚核,构成了城市各个休闲中心和节点的基本功能。第三,以资源为导向和需要特定产业环境的休闲产业,基本不具备流行度。该研究创新性地将空间同位模式应用到城市休闲产业中,且较为精准地捕捉到现有研究尚难以揭示的休闲产业集聚模式,积极推动了基于海量数据的城市旅游休闲产业集聚研究,其发现能直接为目的地营销、产业行业管理与城市规划提供新的决策支持。
2022年02期 v.37;No.306 9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9K] [下载次数:2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可;许可;吴佳霖;徐亚楠;李可心;
短视频网红宣传对旅游地知名度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文章综合信源吸引力模型、信源可靠性理论和心流理论,探究短视频传播的网红特质对受众观看短视频时的专注度、快乐度、身临其境感和心流体验的作用,以及对受众想要去短视频宣传地的旅游态度的影响。通过问卷调研,收集558份有效样本,并构建了网红个人魅力影响受众心流体验和旅游态度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发现:网红包括吸引力、可信度和受欢迎度在内的个人特质显著影响受众观看短视频的快乐度、专注度和身临其境感,促使受众产生心流体验,继而影响受众对网红相关地区的旅游态度。该研究对于借力短视频、网红经济等数字媒介环境下的新兴传播形式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知名度具有一定实践参考价值。
2022年02期 v.37;No.306 10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2K] [下载次数:210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洋;周星;徐颖儿;吴问津;袁佳欣;
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身体转向"的背景下,微观身体逐渐成为窥探旅游体验的关键视角。文章基于身体现象学,构建了旅游者心流(Flow)体验生成与意义分析框架,利用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感官民族志等方法对稻城亚丁徒步旅游者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徒步旅游者的旅游世界"知觉场"形成源于外部环境对其身体感觉、运动通道、多感官知觉等具身体验的不断刺激;(2)作为"具身-认知"的过程,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生成源于技能与挑战的平衡,且主客互动推动旅游者获得新的认知体验;(3)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的意义蕴含在具身实践的身体知觉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并通过主体知觉意识、情感体验、价值判别呈现;(4)Flow体验状态意味着幸福情绪的获得,最终给予真实自我和真实世界的价值判断。研究尝试从身体现象学视角出发,对体验领域的Flow体验进行研究,是对旅游体验研究话题扩展的有益尝试。
2022年02期 v.37;No.306 120-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5K] [下载次数:5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吴建兴;吴茂英;汪菁;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自我民族志在反思传统民族志中诞生。自我民族志凸显了"自我",是一种对研究者亲身经历的文化体验展开反思性描述的质性研究方法,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旅游学者关注与应用。但这些研究大都仅采用了自我民族志的方法,未对自我民族志的理论与方法展开深入的探讨。该文以此为契机,首先,在理论层面梳理了自我民族志的起源、内涵,重点阐述了自我民族志与旅游研究的逻辑联系,论述了旅游研究对自我民族志的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梳理了2000—2019年71篇应用自我民族志的旅游研究论文,重点阐述旅游领域中自我民族志适用的研究情景,结合文献分析各研究情景中方法论的优势,说明方法论局限以及克服局限的策略。最后,结合已有文献阐述自我民族志如何应用于旅游研究,提炼自我民族志在旅游研究中的理论贡献,并进一步讨论旅游研究应用自我民族志的巨大空间以及对自我民族志范式的贡献。
2022年02期 v.37;No.306 13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3K] [下载次数:2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江金波;龙云;
该研究构建学术知识生产-溢出价值链模型,基于双溢出渠道研究视角,分析2000—2019年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化转向中的学术知识生产规律。研究发现:(1)学术知识生产-溢出价值链中两类知识生产特征存在差异,学术期刊为主流渠道,选题重视理论,属于洪堡知识生产模式,研究主体重视合作,成果溢出效应较高;学术会议为大众渠道,选题偏向实践应用,符合后洪堡知识生产模式的特征,研究者倾向独立研究,成果数量丰富,但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认可度较低。(2)两种类型知识生产演变规律相似,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2000—2006年),数量较少,基础研究较多,但相关议题延续性强;中期(2007—2013年),数量逐渐增多,热点议题较为丰富,关联网络复杂,议题纵向延伸;近期(2014—2019年),数量增速放缓,质量层次提高,新兴议题增多,研究更具时代性、探索性。通过对比分析学术知识生产-溢出价值链中会议及期刊知识生产规律的异同,有利于国内旅游学者清晰认知国际旅游研究中的"中国特色",呼吁促进产学研"三重螺旋"合作,完善知识溢出及反馈渠道监管。研究建议中国学者扩大旅游学术知识生产视野,承担更多国际学术责任,提升知识生产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学术界积极推进会议评级标准及数据库建设,优化知识创新网络结构。
2022年02期 v.37;No.306 14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7K] [下载次数:17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