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洪根;
编者按:当今世界,变字当头,且变化之猛烈,史上绝无仅有。尽管未来学家提出的“奇点理论”尚有待证实,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过往的经验、知识甚至道德伦理正在遭遇严峻挑战。受政治、技术、经济、文化以及疫情冲击的综合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旅游现象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的“颠覆性变革”已有清晰显现,昭示旅游研究范式转型之必然。基于对中西旅游研究的贯通性把握,香港理工大学肖洪根教授以理论批判和本土重构为两个着力点,对迫在眉睫的旅游研究范式转型做出了及时的回应。囿于篇幅,肖洪根教授对国际旅游权力结构转型、中国旅游实践特性及本土旅游理论范式生成路径的分析言简意赅;所凝练的“三重转向”观,既有学术穿透力,又有实践指导性,有助于促动旅游理论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合二为一,值得学界同仁反复品鉴。——马波青岛大学商学院
2025年10期 v.40;No.350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程国宇;刘云刚;
从领域性视角出发,边海旅游不仅是单纯的社会经济活动,而且与国家间关系、领土管控、边境开发等政治地理话题密切相关。西沙旅游特殊的空间敏感性使得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既包含了日常的旅游属性,又具有领域的社会建构意义。文章结合半结构式访谈与话语分析方法,探讨在西沙旅游过程中游客的情感体验及其背后的领域社会建构。研究发现,旅游开发为边海地区提供了领域社会建构的契机,其中,围绕边海旅游开发与游客进入的制度性规范、具身性实践以及话语性表征发挥着重要作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与邮轮、岛礁、网络空间等互动形成的情感体验,使其逐渐从普通游客向旅游地缘政治的参与者转变,成为领域社会建构的基础。游客在西沙旅游过程中个体“地理想象-在地实践-情感外溢”的具身情感实践过程,是领域社会建构的关键。研究从领域性的视角进一步剖析了旅游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关联,为边海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海洋国土、边境治理提供了政策依据。
2025年10期 v.40;No.350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7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思榕;罗振雄;林明水;
海洋旅游作为全球旅游市场的重要分支,对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时代背景下,海洋旅游呈现出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引发学术界不断探索其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基于国际视野,文章系统梳理近50年国际高影响力期刊中的577篇海洋旅游研究文献,在识别该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应用ADO-Taxonomy框架深入剖析领域知识图谱。1)虽尚无统一定义,但国内外现有海洋旅游概念核心均指向以海洋环境为依托的多元化旅游经营与服务体系。2)海洋旅游研究呈现跨学科特征,美国、澳大利亚、英格兰(地区)、西班牙和中国的研究机构居于主导地位,其中部分学者贡献突出;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验法构成主流研究方法,计划行为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关键理论基石。3)ADO-Taxonomy框架通过纵向划分前因、决策、结果多层次要素与横向划分宏观、中观、微观、宏观-中观-微观交互的多利益主体视角,形成矩阵式分析模型,揭示了海洋旅游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与协作机制以及该领域研究主题的变化路径和其影响机理,为海洋旅游复杂系统治理提供理论认知工具与实践操作指南。4)海洋旅游在环境保护、管理治理、高质量发展、方法和理论创新等方面面临挑战,未来应完善可持续发展战略、协同机制与本土化策略、推动新技术与多元数据应用,并驱动研究与实践的双向迭代。
2025年10期 v.40;No.350 2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凌;林歆雨;
文章以广州为案例地,对当下兴起的城市漫步现象进行深入分析。1)城市漫步具有后现代旅游和后结构主义/后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流动特点,其旅游线路突破了以单个或多个景点为核心的结构性框架;城市漫步者也体现出与传统游客不同的特征,他们倾向于选择更具探索性与反思性的旅游模式,这凸显了游客的主体性和能动性。2)城市漫步者通过慢节奏的步行和对偶然性景观与日常空间的凝视,重新发现和建构地方意义。借助社交平台开展主动搜集与形象建构,漫步者在与他者互动中展现出拟个性化的观看逻辑,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自我与地方的双重塑造。3)城市漫步重新建构了漫步者对城市空间的体验,由传统的对旅游景点的点状感知转变为对整个城市作为连续动态空间的线状和叙事感知。研究扩充了后现代社会语境下对城市漫步及其游客体验的理解,在实践上为打造更丰富多元的城市旅游提供启示。
2025年10期 v.40;No.350 4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彭家明;陈劼绮;黄婷;罗文利;刘瑞瑞;陆林;
旅游体验是旅游研究的关键议题,但当前研究多关注游客旅游体验的构成与影响,对旅游体验记忆的形成与脉络却较少涉及。伴随着旅游度假化趋势的不断演进,度假酒店以强烈感官和情绪刺激使旅游者的旅游记忆得以长久保留,成为推进体验经济与旅游度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探究游客难忘的旅游体验的形成脉络提供了典型样本。文章从长期记忆系统“编码-巩固-检索”三阶段视角出发,以海南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游客的线上评论为研究样本,尝试厘清度假酒店游客难忘的旅游体验记忆的各阶段表征与形成脉络,为度假酒店游客的长期记忆获取与保留提供意见参考。研究发现:物理环境与人际环境是度假酒店游客获取难忘记忆的主要途径,在记忆线索中占比最高;由特定身份和实物带来的体验是游客记忆得以保留和稳定的主要线索;度假酒店游客在进行线上评论和建议过程中完成了对度假体验的记忆检索。该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国内对难忘的旅游体验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在情绪感知、交际式服务、正念触发等方面为度假酒店发展提出实践管理建议,同时呼吁学界加强对度假酒店的研究关注。
2025年10期 v.40;No.350 5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朱宇轩;谢彦君;秦雨薇;
街头美食凭借敞开的空间载体和其折射出的地方属性逐渐被旅游者认定为一种可以进行沉浸式体验的旅游景观。文章基于现象空间理论,利用美食旅游爱好者的访谈和线上游记所获的文本材料,采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以探索街头美食旅游体验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街头空间的统合性和分异性特征引领了街头美食体验的完整故事线。以此为线索,该研究揭示了街头美食旅游场景下的两个情境层次——街头美食的氛围情境和行为情境。前者首先表现为旅游者产生的普遍开放性空间知觉,以此指向了旅游者对街头美食的统合性心理赋彩,并在其基础上展现了街头美食体验的整体基调,具体表现为身心松弛、美食后台景观化和零距互动。后者则是街头美食旅游体验的实践场域,根据区位、空间组合和内容构成的差异分为地方展演型线性空间、地方嵌入型焦点空间和地方内生型线性空间,旅游者分别表现出了美食收集式、地方索引式和地方交融式的体验特征以及相对应的空间意象。研究还发现,旅游者对以上3种头美食行为情境的体验障碍应对呈现出范型和强度的差异,并最终生成了拒斥、忽略、体验化3类反馈结果。文章的研究结论弥补了现有街头美食旅游领域中微观情境内容匮乏的不足,并为目的地街头美食旅游景观的打造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10期 v.40;No.350 6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0K] [下载次数:2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徐文月;张骁鸣;
独游正在成为当代女性独特的旅行方式。独游有风险,但不妨碍女性从中收获积极的体验。文章基于转变体验的分析框架,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获得资料,运用文本主题分析方法,尝试理解女性独游体验的核心变化。研究发现:1)转变直接表现在3个方面,即独游女性旅游松弛度的变化、去性别化的形象呈现以及突破日常情境中的性别角色标签的限制;2)来自独游女性自我赋权的推动、主体间关系的催化以及日常惯习的支撑,共同促成了独游女性的转变;3)独游女性初步隔离了日常性别建构,并随着经验的丰富,还有可能在更深层意义上获得“显现主体”的体验。研究进一步提出了超越性别建构实现的概念框架,关注性别建构突变的可能,讨论女性作为能动个体的多样实践。研究为理解性别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实践领域理解女性独游个性化需求、迎接日益复杂的女性旅游市场以及实现社会公益目标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参考。
2025年10期 v.40;No.350 8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震;杨勇;刘安禹;王静;
增强地区间旅游经济联系对畅通区域经济循环至关重要,发展数字经济则成为构筑旅游经济联系的有效抓手。文章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5个地级市的多源研究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旅游经济联系水平,并且这一影响效应在考虑不同类型市场分割及内生性问题下均得到证实;2)虚拟网络嵌入是数字经济增强旅游经济联系的关键机制,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通过增强不同城市在虚拟网络中的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提升旅游经济联系;3)在高信息壁垒、低资源禀赋地区,数字经济所带来的虚拟网络嵌入效应更为明显,同时,数字经济更有利于后发城市嵌入虚拟网络,为缩小后发城市与先发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水平差距创造机遇。研究结论为充分释放数字经济红利、加快推动全国统一旅游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10期 v.40;No.350 9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1K] [下载次数:2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何思祺;李傲然;刘培学;张宏磊;张建新;
在数实融合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对文旅企业联系网络的作用机理研究亟待加强。文章基于114家上市文化企业和26家上市旅游企业的总部-分支数据构建跨尺度城市关联网络,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系统解析纯结构效应、行动者-关系效应和空间距离协变量网络对城市网络关联格局的影响机制。1)城市网络联系持续加强,且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质性,沿长江流线向中西部扩展趋势明显,形成菱形网络结构。2)文旅企业所在城市间倾向建立非互惠性的单向关系,网络关系的扩张并不倾向已经拥有大量连接的节点。网络中的三元组群体结构逐步成为城市间连接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3)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科创环境、文旅资源丰富度与交通通达性的发送者效应、接受者效应和趋异性构成城市网络中心性格局的微观基础。4)空间距离对文旅企业网络视角下的城市网络约束作用不再显著。研究结论为有效利用数字经济助推文旅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025年10期 v.40;No.350 11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8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英基;侯怡;韩元军;余嘉琪;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与迭代创新理论,文章构建了数智赋能、动态能力与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互动逻辑框架,系统剖析了在旅游企业成长过程中数智赋能激发动态能力提升,并借助迭代创新的循环累积效应,协同推进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三级编码,对典型案例展开深度纵向探索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数智赋能作为企业成长要素的关键部分,对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及其在时空维度上的演进有着显著影响;2)动态能力是旅游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应对技术、产品和市场变革的核心能力,为其适应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提供了重要支撑;3)数智技术应用与动态能力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强化了企业迭代创新的正向循环累积效应,进而协同推动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0期 v.40;No.350 13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郑密;韵江;王笑天;
文旅企业如何突破需求困境以实现新质生产力,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但是新质生产力在文旅企业中的实现机制尚未厘清。文章根据“情境-行为-结果”分析框架,探索文旅企业在需求困境下新质生产力实现的机制,研究有以下3个发现。1)新质生产力在文旅企业中的实现机制。文旅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文化为基础,技术为驱动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实现是一种基于需求侧,并充分利用供给侧资源和能力的杠杆结果。其中,需求侧对企业创新具有刺激和指导作用,文旅企业需要基于多元和多变需求采取行动策略,资源杠杆和能力杠杆是突破文旅企业不同需求困境、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的重要微观机制。2)不同需求困境匹配差异化的“资源-能力”杠杆组合策略。在需求动力匮乏阶段,文旅企业采取“资源聚焦-能力内化”组合策略,在需求变化迅速阶段,采用“资源借用-能力更新”组合策略,在需求趋向极致阶段,采用“资源共创-能力协调”组合策略,通过上述3种组合策略,实现文旅企业的新质生产力。3)不同需求困境下采取的杠杆策略中会涌现3种类型的战略领导力,分别是愿景激励能力、动态学习能力和战略变革能力,其作为杠杆支点撬动新质生产力的实现。研究结果为新质生产力实现提供了学理解释,其立足需求基础观和资源基础观,解释了文旅企业如何突破需求困境的难题,以及为如何在动态环境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效路径和理论指导。
2025年10期 v.40;No.350 15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5K] [下载次数:1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正>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教师教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被誉为“教师的摇篮”,旅游管理隶属于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作为陕西师范大学的重点专业学院,其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历经西安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地理系、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发展阶段,于2017年6月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目前,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已建成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文、理学科与管理学、工学交叉融合,拥有地理学和工商管理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5年10期 v.40;No.350 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