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波;
<正>从一种反差现象说起如果从1978年的萌芽算起,国内的现代旅游研究迄今已有47年的历史了,说长不可,说短也失妥。粗略地讲,可以把世纪之交视为分水岭,将这47年划分为前后两段。前20余年,可谓中国旅游也是国内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奠定时期,尽管旅游理论严重短缺,但旅游研究与旅游实践关联紧密、互动充分;后20余年,国内旅游学术共同体获得快速发展,无论学者的规模与结构、研究的领域与方法技术,还是学术成果发表,尤其是海外发表的数量与等级,都取得了显著增长。
2025年08期 v.40;No.348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高军;王佳航;
夯实旅游基础理论有必要进入本体论层次,相关研究也已经从旅游功能深入到旅游意义的探索。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把旅游作为人的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方式加以强调,也就导致理论界不能在旅游的历史发展中贯通对旅游本质的理解。文章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剖析旅游活动在历史中的意义规定及其根源,发现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人的感性需要的外在体现,旅游的意义规定被感性意识建构,旅游的目的是感性自由的实现。研究发现,旅游活动的意义规定与一定时期人的生产方式,即“历史的自然”深刻相关,旅游感性意识受到现有生产力限制时就会异化为意识形态,又会在对意识形态的扬弃中形成新感性意识参与新生产力的塑造。这一过程在旅游史中表现为迁徙、古代旅游、大众旅游和可替代旅游的“自否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得到了对旅游意义的本体论认识,即旅游通过旅游者个性的发展不断参与人的完善的历史进程。
2025年08期 v.40;No.348 1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4K] [下载次数:1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蒋奇杰;朱佳仪;徐昕颖;周梓杰;
如何提升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感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研学旅行被认为是应对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其对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塑造和建构的深层机制尚未厘清。该研究基于2014—2018年参与蓉港青年交流项目的624名香港青年的研学日志,运用扎根理论深入解析了其研学体验内容及对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香港青年的研学体验内容可以归纳为具身体验、认知体验和情绪体验,是国家认同建构的基础条件;自我分类是香港青年将国家身份内化为自我概念的关键环节,通过比较自身与内地居民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来重新知觉和定义自我;基于共同祖先、历史经历、文化习俗、精神内涵及优异政治表现评价的自我分类,能够强化香港青年对内地的纽带感知和相似性评价,进而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民族情感和国民身份4个维度提升其国家认同感。据此,研究提出了一个涵盖多重体验(multiple experiences,ME)、自我分类(self-categorization,SC)和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NI)的ME-SC-NI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建构模型,以促进理论进步和指导实践发展。
2025年08期 v.40;No.348 3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3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洋;魏海湘;徐颖儿;蔡溢;廖婧琳;
文章基于批判的植物研究理论,以贵州万峰林为案例,探讨了游客疗愈景观体验及其与多物种疗愈空间实践的互动机制。1)游客的疗愈景观体验全然嵌入植物的能动性与跨文化的相遇中,人的疗愈景观体验意义通过山地生命秩序和生态分层得以构建。油菜花的自然和社会时间特征触发游客与山地生命秩序的协调;油菜种植所承载的山地生态分层的农耕文化唤起游客对自然的敬畏。2)游客通过乡土感官互动实现植物与人的协调,深化对植物时间伦理的理解,建立与自然循环的深层联结,并以此获得疗愈效果。3)植物有限的能动性制约了多物种疗愈空间实践,进而影响游客与植物相遇时的疗愈景观体验质量;植物并非处于绝对被支配地位,而是作为具有“智慧”的反抗者,在与人类共同构建的网络关系中展现其能动性,传递疗愈精神,并促进多物种疗愈空间的向善实践。文章旨在为批判的植物研究以及旅游疗愈景观体验分析提供新视角,并为旅游地自然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8期 v.40;No.348 5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2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群;牛倩倩;
生态情感是人地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反应,居民生态情感的激发有助于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价值共创。文章以关怀理论为基础,以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为主线,构建了由情动到身动的旅游地居民生态情感生成及对旅游价值共创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运用半结构化访谈和结构方程模型,对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安徽省黄山市山岔村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人与人、人与地、人与环境的互动能显著激发居民生态情感,其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能激发居民道德生态情感,人与人、人与地、人与环境互动能显著激发居民自然生态情感;2)居民生态情感对旅游价值共创有正向影响,相较于自然生态情感,居民道德生态情感更能激发旅游价值共创意愿和旅游价值共创行为;3)旅游价值共创意愿在居民生态情感对旅游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且共创意愿强弱程度直接影响居民旅游价值共创行为。研究揭示了旅游地居民生态情感生成及对旅游价值共创过程影响的复杂性,回答了情动到身动的理论逻辑问题及如何兼顾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现实实践问题。
2025年08期 v.40;No.348 6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6K] [下载次数:2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吴茂英;蔡江莹;王龙杰;
不同于滕尼斯笔下纯粹由自然关系生发出的天然共同体,中国的村落共同体向来是由生产关系和自然关系胶着共塑的。在此认识下,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及其驱动的生产关系变革,推动着村落共同体的转型重塑。既有研究探讨了乡村旅游引发村落共同体转型的基本逻辑和一般经验,但乡村旅游引导的村落共同体呈何形态、有何表征还尚未可知。鉴于此,文章选取乡村旅游发展的理想模范——浙江指南村和顾渚村为案例地,探讨乡村旅游发展下村落共同体的形态与表征。1)村落共同体呈现出3种形态:利益共同体、道义共同体与情感共同体。2)每种形态的共同体都带有新的表征。利益共同体表征为利益共荣、互惠共生和集体共利,道义共同体表征为联合共享、规范共契与合力共济,情感共同体表征为认同共荣、友爱共睦与信任共通。3)村落共同体是“利益-道义-情感”共同体的复合交织,三者并非平行独立,而是共生牵制、协同跃升的。文章不仅在理论上拓宽了乡村旅游与村落共同体的交叉研究,更为乡村旅游发展下的乡村基层治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引。
2025年08期 v.40;No.348 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0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汪熠杰;吕宛青;张一;刘亮;
以村寨居民和景区企业为主体的旅游社区冲突,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现有研究多从经济环境结构和空间权力制度等视角探讨民族村寨旅游冲突问题,但忽视了羊群效应对居民行为决策的影响。文章从居民视角出发,运用随机博弈模型研究民族村寨旅游社区与景区企业之间冲突行为的羊群效应。研究发现,民族村寨特有的面子文化和熟人社会特征显著增强了居民跟随冲突行为的羊群效应,提升冲突扩散的可能性。当羊群效应权重较弱时,博弈系统仅存在单一稳定状态,冲突行为较易控制;而当羊群效应较强时,博弈系统则表现多重稳定状态,冲突治理难度加大。同时,通过数值仿真进一步厘清景区分红、冲突负外部性、道德受胁等因素对居民跟随村寨社区和景区企业冲突羊群效应的影响机制,为民族村寨社区和景区企业冲突的治理提供措施建议与理论支持。
2025年08期 v.40;No.348 9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顾秋实;陈科颖;宋海岩;卓蓉蓉;陈芳芳;
随着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生态休闲农业已成为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女性角色在其中的作用日渐增强。但是,目前对女性参与机制的研究明显滞后。文章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构建了女性经营者参与生态休闲农业的动机-心理-行为的机制模型。文章使用线上收集的401份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现代化生产力和亲近关系精神支持对女性从事生态休闲农业的胜任需求作用显著;2)女性的胜任需求、自主需求、关系需求都对感知心理益处有显著正向影响;3)感知心理益处能够积极促进未来行为结果,包括生产投入、社会福祉和环境保护。研究结果揭示了乡村旅游地女性经营者从事生态休闲农业的动机和作用机制,丰富了相关理论的研究框架并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对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及生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新质生产力提升、进一步推动女性自我发展具有科学借鉴意义。
2025年08期 v.40;No.348 11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6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章杰宽;
文章通过指标体系构建和熵权TOPSIS方法,分别评价了中国2011—2019年272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和新质生产力水平,以此探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空间格局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无论是全国还是区域层面,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差异特征均十分显著;2)从全国尺度看,全国、区域和省际之间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差异逐渐增加,但是省内城市空间差异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省内城市差异逐渐下降,西部地区则相反,全国和区域空间差异主要由省内城市差异引起;3)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在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自相关的可能性高于地理距离相近和地理与经济距离同时相近的情形;4)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该促进作用只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以及旅游依赖型城市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分异格局和机理,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提升路径建设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
2025年08期 v.40;No.348 12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2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彭雷霆;黄延;
随着数字技术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智慧旅游已然成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文章通过构建“外部结构-工具使用-演进理路”三维分析框架,运用政策工具法、LDA2Vec机器学习等方法,对2001—2023年间中央层面84份智慧旅游政策进行全面系统的历时纵向和剖面横向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智慧旅游政策大致可划分为萌芽起步期、快速发展期与深化完善期,发文主体存在“主导-核心-参与”层级结构,合作网络由松散单一型转向紧密多主体型;2)政策工具从供给面、环境面转向需求面,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较为欠缺,且各工具内部的组合搭配不均;3)政策主题由信息化服务推进-数字化业态发展-智慧化生态建设依次演进,“人工智能+”与产业生态系统建设是未来政策制定的主要着力点。基于此,要进一步推进我国智慧旅游发展,可从增强部门统筹协调、优化政策工具结构、以系统思维支持产业生态建设、营造释放旅游数据要素潜能的制度环境等方面完善智慧旅游政策支持体系。
2025年08期 v.40;No.348 14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为;徐芸潇;王晖;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就开始担心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当机器进化到机器人之后,这种担忧变成了全面的焦虑。工业机器人将劳动力驱赶到服务业,服务机器人又将如何影响服务业中的劳动力?文章使用2010—2019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提供的机器人数据,研究服务机器人应用对旅游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旅游服务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旅游就业总量,对旅游就业呈现明显的替代效应;第二,机器人在工作状态上具有明显的向下挤压的单极化就业效应,导致劳动力从上到下流动;第三,机器人在工作性质上提高了程式化工作劳动力的就业概率,这一结论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相反;第四,机器人对技能不足的劳动力具有替代效应,而对技能剩余者没有影响。根据这些结论,文章在最后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2025年08期 v.40;No.348 16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