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铎;朱竑;林煦丹;
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人与物的高度流动使得许多旅游商品得以从原产地逐渐向其他旅游地扩散。文章通过观察法、半结构化访谈以及文本分析,以旅游商品玛咖为例,搭建旅游商品的在地化理论框架,追溯并分析其作为原产自秘鲁的食物如何进入丽江古城进行销售,以及旅游者对其的消费想象与实践。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媒介与文化资本等主体对云南和丽江的旅游地意象建构是从宏观尺度意象向微观尺度意象传递与嵌套的过程,最终呈现为“原生态”与“神秘浪漫”的意象特征;2)玛咖通过意象投射、意象感知、主体实践等环节,在物质、表征及关系维度上契合了云南和丽江的复合地方意象,实现了从外来商品向在地化旅游商品的身份转换。该研究旨在探求外来旅游商品的在地化发展策略,为旅游商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参考。
2025年07期 v.40;No.347 1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吴璨熹;保继刚;
旅游摄影不仅是一种视觉行为,更蕴含着丰富的具身体验。作为一种旅游摄影实践,商业旅拍已经在中国众多旅游目的地形成规模化产业,然而,关于商业旅拍的学术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文章以云南西双版纳商业旅拍为例,综合旅游凝视和表演理论,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探析商业旅拍活动的本质及其与地方的关系。研究发现:1)商业旅拍活动中视觉凝视与具身性的表演交织发生,个人编排、多方协作和集体观看共同构成了旅拍表演的动态;2)地方具有动态性特征,商业旅拍场景在地方管理者及相关角色的塑造下,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者也在以身体感受的方式体验地方并建构地方的意义,通过旅拍强化自我与地方的情感联结。文章重新审视了以往旅游摄影研究在视觉中心性方面的局限,以旅游际遇中的“关系”作为凝视和表演理论的交叉点,融合两种理论视角,为剖析旅游摄影活动中丰富的社会关系和具身体验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5年07期 v.40;No.347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静儒;李厚祺;胡安安;
旅游节奏是人们理解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现象,特种兵式旅游节奏极快,充斥着疲劳和紧张,与传统追求放松、享乐、摆脱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旅游形式具有明显差异。目前研究大多从社会文化学层面对特种兵式旅游现象进行解释,但从心理学层面对其消费心理形成机制的讨论还较为不足。为此,文章从稀缺感视角出发,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构建并检验了特种兵式旅游消费心理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时间稀缺感和金钱稀缺感通过预期性的认知评估和情感评估,促使特种兵式旅游者产生机会稀缺感和负面前瞻性情绪;2)消极预期性评估产生的压力导致游客产生多样化追求的应对策略,并最终转化为特种兵式旅游实践,并且这一过程受到游客适应力的调节;3)在上述复杂的心理机制作用下,游客不断进行极快的“过场”,进一步塑造了特种兵式旅游的高流动性。研究结果在理论层面对当下特种兵式旅游行为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提供了解释路径,在实践层面为旅游目的地管理者、景区经营者等主体制定相应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年07期 v.40;No.347 3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覃凯璇;张梦;施思;刘娜;
野生动物旅游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中面临着动物福利与游客体验的矛盾困境。文章基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发展实践,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探讨野生动物旅游景区如何通过管理变革实现动物福利与游客体验协同提升。研究发现:1)在动物福利与游客体验矛盾冲突中,具身障碍是矛盾斗争性的集中体现;2)动物福利与游客体验的协同提升源于对具身障碍的响应、调适和弥合,经由“场景变革-观念变革-实践变革”演进路径,遵循“环境提质-价值联结-利益互嵌”行动逻辑得以实现;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的野生动物旅游表现为动物福利与游客体验融合交织、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价值互嵌。文章深化了现有文献对野生动物旅游体验的解读,拓展了具身体验相关理论研究,对优化野生动物旅游景区体验设计、促进野生动物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2025年07期 v.40;No.347 5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梓岩;罗秋菊;
青年群体是未来旅游消费的中坚力量,该群体旅游选择对产品设计有重要参考作用。“吸猫”,一项看似平常的日常休闲活动,已经在当代社会催生出千亿级市场规模的新兴产业,同时也塑造出了城市青年通过“吸猫旅游”进行自我疗愈的社会文化现象。尽管近年来关于特殊兴趣旅游的研究关注逐渐增多,但很少将其置于社会文化的语境中考察,难以解释“吸猫旅游”此类特殊兴趣旅游兴起的社会原因。文章从替代性补偿的视角出发,将“吸猫旅游”置于当代中国高度内卷的社会情境中,运用网络文本数据爬取和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关键事件法从“吸猫”旅游者的认知、行为和情感3维度进行群像分析,识别出该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存在类型,对“吸猫旅游”的受众体验过程与社会文化意义进行了解读。研究发现:1)“吸猫”迷群在认知阶段将猫本体符号化与意象化,进而引导“吸猫旅游”行为;2)“吸猫旅游者”关注符号而非实用性消费、慢旅游和圈层化社交为主要行为体现;3)“吸猫旅游”中的情感补偿是对精神内卷的暂时隔离和逃避;4)该旅游形式具有认知-情感相符性,旅游行为起到替代和补偿情感的桥梁作用。该研究关注到“吸猫旅游”这一新兴现象,从替代补偿性的视角尝试梳理,为未来动物旅游研究方向与青年群体洞察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40;No.347 7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慧颖;陈梦媛;
虽然视觉、听觉仍是人们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通道,但视听嗅觉新技术交互应用,促使旅游者在线体验目的地旅游吸引物的广度与内容不断延展,也使得感官各维度间的因果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文章通过两项行为实验,借助眼动和脑电设备来捕捉观众实时注意力和情绪变化,以生理数据为支撑,探索在线视频中目的地吸引物视-嗅线索的存在及其一致性对潜在旅游者视觉注意、临场感、情绪及记忆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传统的视-听感官体验,添加一条环境嗅觉线索能够引发积极的情绪反应。而当多个目的地吸引物的视-嗅线索一致时,个体的情绪反应更为强烈,临场感和视觉注意显著增强,且能够对记忆产生深远影响。另外,由于嗅觉和视觉双重信息传递通道的存在,临场感在视-嗅线索对情绪反应的关系中并没有起到中介作用。该研究发现为补充感官交互认知方面的结论和目的地城市数字化营销推广提供了新思路,对广义的感官营销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25年07期 v.40;No.347 8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6K]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蔚丹丹;李山;罗轶;许嫣妍;
避暑/避寒气候作为一种公共福利资源,不仅是人居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基础性条件,还对建筑设计、人体健康和旅游发展等具有深远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旅游模式转向休闲度假的当下,舒适宜人的避暑/避寒地日益成为影响旅游产业供需均衡的关键力量。鉴于传统避暑/避寒地测评方法在气象数据时间粒度及舒适性评价表征指标上的局限,文章通过科学界定气候舒适性评价中舒适度-舒适期-舒适域的测度体系与概念关系,基于1991—2020年全国744个基本(基准)气象站点的日值气象数据,采用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计算舒适度进而核算舒适期,并将舒适期的概率值限定和区位熵分级等方法进行创新组合,从而实现避暑/避寒舒适域的定量判别。研究结果表明,避暑-不避寒型气候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北缘-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以及云南及其周边区域,具有很强的广域性;避寒-不避暑型气候主要集中在低纬度的海南、广东和云南等地区,具有较强的稀缺性;避暑-避寒型气候在温湿指数测度中并未出现,而在风效指数测度中则主要集中在云南西南部,具有高度的稀缺性;不避暑-不避寒型气候面积广大,广泛分布在我国人口密度大的地势第三级阶梯,对区域外形成了很强的避暑-避寒潜在需求。研究基于日值数据提出的舒适性概念体系与组合判别方法,为避暑-避寒地空间划分提供了一种理论和定量分析框架,对我国度假旅游地宏观布局、地方气候旅游品牌打造和季节性旅游流调控等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2025年07期 v.40;No.347 10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2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赵磊;张文杰;吴以衡;
低碳城市试点作为我国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重要政策,势必会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我国持续推进的低碳转型战略是否在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同时,冲击了旅游业发展,是当前亟待回答的重要学术命题。文章以低碳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综合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评估低碳城市试点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异质性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显著促进了旅游业发展,该结果经过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工具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低碳城市试点通过改善环境质量、激发市场活力和强化绿色消费3个渠道间接促进旅游业增长;低碳城市试点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存在地理区位、政府治理强度和城市资源禀赋上的异质性表现。进一步拓展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本地旅游业发展,但通过空间虹吸效应抑制了邻近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同时,低碳城市试点也促进了旅游上市公司的发展。
2025年07期 v.40;No.347 12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万紫微;唐承财;徐虹;
旅游目的地实现“双碳”目标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在“双碳”目标框架下遵循识别-测度-路径的逻辑,从旅游目的地碳源-碳汇体系、碳达峰碳中和预测、“双碳”目标实现路径3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评述。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实现“双碳”目标研究历经3个阶段,研究视角从早期的单一关注旅游目的地碳排放量扩展至全面考量“双碳”目标下的问题,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多聚焦国家、区域层面的宏观、中观尺度,在测量碳排放量、识别影响因素以及预测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节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碳源汇识别与测度方法、“双碳”目标实现的内在机理解释等方面存在不足,微观层面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的综合研究框架。文章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提出,未来研究应加强基础研究、构建研究框架,强化多学科融合、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内容、深化研究议题,并提出未来值得深入探索的7大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推动旅游目的地“双碳”目标的实现。
2025年07期 v.40;No.347 14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2K] [下载次数:2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林艳;徐昊平;李梦吟;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强化展览知识信息的获取、流动与创新等属性,挖掘并激发参展主体创新活力,探索展览项目衍射成长是展览企业更新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以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议题。然而,已有关于展览业成长的研究忽略了对展览项目成长路径及其衍射机制的深入分析。文章融合“蜂鸣”与价值共创两种视角,对综合同人展·COMICUP进行纵向单案例研究。研究发现:1)展览价值共创策略迭代与信息知识的“蜂鸣”程度息息相关;2)展览的衍射领域以服务参展主体为核心,是办展核心理念的进一步延伸;3)展览从知识信息集合到创新平台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据此,研究提出的展览项目持续成长过程模型,深化了展览项目的成长战略更新过程与衍射机制研究,对展览企业展览项目开发创新与激发参展主体活力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2025年07期 v.40;No.347 158-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婧;郑果;宋志伟;
现代旅游业体系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为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探究现代旅游业体系与旅游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点任务,推动我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刊》编辑部召开“现代旅游业体系与旅游强国建设”专题研讨会,邀请相关研究者和业界代表共同探讨相关议题,以期为现代旅游业体系构建、旅游强国建设、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贡献思想力量。
2025年07期 v.40;No.347 17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