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学刊》副主编、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谢彦君教授为获奖者张辉颁奖
在旅游理论研究领域,人们对体验话题的重视与日俱增,对相关问题的理论探索也越来越深入。从基本维度上看,旅游体验包含着知、情、意3个方面,而“情”这一维度所关联的情绪、情感、情意以及相应的时空场景——情境,则是旅游在场体验十分重要的变量。该文作者对这些重要变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结论是,旅游体验场景的社会象征要素和自然要素对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物理要素对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地方依赖的影响不显著;社会要素对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的影响均不显著,目的地熟悉度对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体验场景和目的地熟悉度的交互项对地方依恋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总结了管理启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非常荣幸我和徐红罡老师合作的论文获得了《旅游学刊》2023年度优秀论文奖。
首先,我们衷心感谢《旅游学刊》提供的学术传播平台,使我们的研究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被下载了11000多次,引用了40多次。
其次,感谢审稿专家、编委和编辑部所有老师在论文的审稿、发表和优秀论文评选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这些工作极大提升了论文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了论文的关注度。
第三,感谢读者对这项研究的认可,正是因为有了读者的关注,文章才能够真正实现它的学术价值。
第四,特别感谢我的合作者徐红罡老师。我2013年进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工作后,在徐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合作发表了10多篇文章。在每次与徐老师的讨论中,我都得到非常多的启发。徐老师对待每一篇文章都非常认真,逐字修改,让我非常感动。今年获奖的这篇论文,也是源于与徐老师的一次讨论。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借鉴服务营销理论,提出了旅游体验场景的概念,尝试对目的地的环境氛围如何影响游客的体验进行理论化,它的姊妹研究发表在Tourism Management、《旅游学刊》《旅游导刊》等其他期刊。获得《旅游学刊》的优秀论文,是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极大肯定和鼓励,我们也会再接再厉,继续拓展这方面的后续研究。
最后,再次感谢《旅游学刊》对我们研究的认可,祝愿《旅游学刊》越办越好!

《旅游学刊》编委、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杨勇教授为获奖者张科颁奖
《乡村旅游发展能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来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经验证据》一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是否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文章基于2001—2019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评选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方法实证评估乡村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发展有助于整体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尤其在中西部地区这一效应更为显著。乡村旅游通过促进农村基础公共品供给、三产融合以及非农就业3个渠道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这篇文章证明了“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的有效性,证实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社会经济价值,尝试科学地评估乡村旅游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参考。
非常荣幸《乡村旅游发展能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来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经验证据》一文能够获得《旅游学刊》2023年度优秀论文。在此特别感谢《旅游学刊》提供的高质量学术平台,感谢论文修改过程中,各位审稿专家、编辑部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论文从想法到成形,离不开我的导师黄细嘉教授的悉心指导,非常荣幸能与导师共同完成这篇论文。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旅游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这一次获奖既是对我们的肯定,也是我们继续深耕这一领域的重要动力。最后,祝福《旅游学刊》越办越好,影响因子持续攀升,继续为中国旅游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指引。

《旅游学刊》编委、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张辉教授为获奖者吴丹丹颁奖
吴丹丹、冯学钢等的论文《数字经济发展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效应》从城市尺度切入,深入探讨数字经济推动区域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问题,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文献综述全面、理论分析扎实,论述了数字经济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机理,使研究假说的提出水到渠成,同时,构建了完善的区域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指标体系,对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细致、清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科学严谨,克服了传统模型参数估计量偏误问题。研究结果与现实发展实际相契合,又运用稳健性检验增强论文结果的可靠性。结论和政策建议合理且富有启发性,参考文献多为旅游领域高质量期刊最新研究成果。整体上来说文章逻辑缜密、结构完整、方法得当、语言流畅,是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
非常荣幸《数字经济发展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效应》一文被评为《旅游学刊》2023年度优秀论文。
首先,要对《旅游学刊》的编辑部以及所有评委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感谢你们对此研究成果的认可和支持。
其次,这篇论文能够顺利完成、发表,并获此殊荣,要感谢我的导师冯学钢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依托冯老师的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前期进行了多次研讨和调研,才有了撰写这篇论文的灵感和动力。数字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旅游业的诸多方面,本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平滑转换特征,而旅游业技术进步是数字经济促进城市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为理解和分析中国城市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合理利用数字经济促进城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这一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够产出更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最后,祝愿《旅游学刊》越办越好,持续助力旅游学人攀登学术高峰,不断推进旅游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

《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张凌云教授为获奖者张静儒颁奖
在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被定义为是旅游现象的本质,是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暂时性逃离。文章通过对城市微旅行的探索性研究重新审视了这一流行观点。文章以上海城市微旅行活动的本地参与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数据收集方法重点剖析了惯常环境中旅游体验的实现方式以及游客参与其中的过程与意义。研究发现,城市微旅行的兴起,模糊了惯常环境与非惯常环境之间的心理边界,与非惯常环境中的旅游体验不同,城市微旅行将旅游活动嵌入惯常环境之中,参与其中的游客通过审视日常生活世界重建与周边环境的联结,重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意识与身份认同。
文章推进了对于旅游现象本质的研究,深化了对于惯常环境中城市微旅行的认识,拓宽了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概念内核。
非常感谢《旅游学刊》对我们研究的认可,也非常感谢论文审稿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的专家学者。2020年,我们团队开始研究city walk的时候,它还是一种比较小众的旅游方式,但在上海已经展现出勃勃生机。而去年这篇论文刊登出来的时候,city walk已经成为一个广受热议的社会文化现象,很幸运能能以研究的形式见证着city walk从小众走向大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喜爱。
理论方面,我们的研究是建立在对日常生活世界和旅游世界这一对传统的二元对立关系的反思之上展开的。论文刊出后,有学者给予了肯定,也有学者提出了质疑,我们认为争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学者们的观点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旅游活动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期待以后能与更多学者就相关话题展开交流与合作。

《旅游学刊》副主编、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为获奖者翁时秀颁奖
乌镇西栅的成功是中国旅游景区(度假区)开发的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引发了研究者、管理者对古镇旅游发展的思考,如商业化、原真性、迪土尼化等。乌镇西栅是一个主题旅游度假会展会议小镇,或者说是一个主题公园化古镇(迪土尼化小镇),我们如何来认识这个超级现象?黎镇霆、马悦柔、翁时秀3位撰写的论文基于后现代原真性理论构建分析框架,采取质性研究方法,对乌镇西栅开展研究,探讨了后现代旅游者在主题公园化古镇中的原真性体验及其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后现代旅游者能够从“假造”的主题公园化古镇中获得“真实”体验。一方面是把“假”的客体当作“真”的来体验;另一方面是在“假”的客体中体验到主体的“真”,可称之为超真实的旅游体验。研究结论拓展了对后现代旅游情境下主题公园化古镇的理解,并有助于促进对古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关系的反思。
非常感谢《旅游学刊》编委会各位老师对本文的认可。“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期刊乃学术之公器,旅游研究担负着探究旅游活动本质、求索产业演进规律、共促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任,《旅游学刊》则为集中展示中国旅游研究者的努力和担当提供了最重要的平台和窗口。有幸获选年度优秀论文,将激励本文作者团队进一步探索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努力为中国旅游事业添砖加瓦。

《旅游学刊》编委、青岛大学商学院马波教授为获奖者朱宇轩颁奖
民以食为天,天何其大也!旅游六要素排列,习以“吃”为先,天下“吃货”何其多也!然在游客眼里,所谓美食,绝非一堆简单直观的“食物”,而是一类神奇的文化迷思,有着出乎意料的“魔性”。基于新疆案例,该文综合运用表征和非表征理论,对旅游世界的美食意象和旅游者的美食具身体验,进行了“结构–解构–再构”的递进分析,揭示了旅游美食体验的物理–心理联动机制,一系列新知和启示油然而生,并说明:一枚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则是鲜活的生命。
非常荣幸《旅游世界的美食意象及旅游者的美食具身体验—基于表征和非表征的双重视角》一文能够获得《旅游学刊》2023年度优秀论文奖,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谢彦君教授的细致指导,同时也感谢论文评审专家、学刊编委以及编辑部老师的支持和认可。
我们的文章聚焦美食旅游这一日渐壮大的利基市场,着力探究旅游者在景观话语和在场情境互动综合影响下的美食体验认知。研究表明,地方美食在旅游体验中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支持性要素,而是越发承担着目的地多重旅游资源的索引性角色,美食可以在知、情、意多重维度上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而这其中所涉及的美食旅游情境下物理场和心理场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我们未来长期关注的主题和方向。
此次获奖是学界各位前辈的肯定,也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我将继续努力,争取能为美食旅游领域带来更多有意义的发现,谢谢大家!

《旅游学刊》编委、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商法学院黄松山教授为获奖者韵江颁奖
这篇题为《距离产生美?——代际差异视角下感知距离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的论文,创造性地引入了感知距离这一关键变量,深刻剖析了不同代际游客的行为意愿机制。通过科学的理论模型建构和实证分析,研究者揭示了感知距离对各代际游客行为的倒U形影响曲线机制,并阐明了地方依恋的调节作用。
该项研究不仅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的相关决策提供了新的洞见,更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市场营销实践带来了深远的启示。获奖作者凭借其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和科学性,彰显了优秀的研究成果如何能够推动我们对旅游行为的理解并助力于旅游营销实践。在此对文章作者韵江教授和刘博博士表示衷心的祝贺。
非常荣幸拙作《距离产生美?——代际差异视角下感知距离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能够获选《旅游学刊》2023年度优秀论文,真挚地感谢评审专家、编辑老师以及广大学术同仁对我们团队研究成果的帮助和支持。
近年来,研究团队积极响应中国式现代化和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号召,致力于剖析具有时代性、引领性、价值性的高水平研究议题,旨在为旅游理论创新和文旅产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本文结合代际差异视角,系统验证了感知距离影响下不同代际游客行为意愿的形成机理,这为新时代背景下丰富优质旅游供给,刺激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目的地精准营销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启示。
此次获奖,是对我们研究团队不懈努力的肯定与认可,也为我们深耕旅游实践,探索理论创新之道注入了极大的信心和动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为学界同仁提供更多高质量、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
最后,再次感谢《旅游学刊》向广大的旅游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持续创新的高质量平台,也衷心祝愿《旅游学刊》越办越好,引领中国旅游研究欣欣向荣,指引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助力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旅游学刊》编委、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陈晔教授为获奖者鄢慧丽颁奖
该文的两个巧思形成了理论创新,一是,研究关注了酒店评论中的“感官线索”这一因素。在酒店评论中,涉及感官体验的内容很多,但少有研究探讨感官线索与评论有用性的关系;二是,研究引入了“心理模拟”这一视角,是消费者在阅读酒店评论时会自发产生的心理活动,相关理论应用于本研究的情境就非常恰当且有效。论文以携程网130家五星级酒店的69 752条评论为样本,探讨感官线索的数量、维度以及情感等特征对酒店评论有用性的影响。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感官线索数量对酒店评论有用性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且不同感官线索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存在差异;不同感官线索之间存在整合效应,即相较于单一维度感官线索,多感官线索对酒店评论有用性的影响更强;相较于负面感官线索,正面感官线索对酒店评论有用性的影响更强等。该研究为感官体验研究提供了有益补充,也对酒店和平台的在线评论管理与感官营销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非常荣幸拙作《酒店评论中感官线索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基于心理模拟视角的实证分析》得以刊发并获选为《旅游学刊》2023年度优秀论文。感谢论文在撰写、修改和发表过程中给予过帮助和指导的每位老师、外审专家和编辑部的老师们。感谢《旅游学刊》评委专家和广大学术同仁对本研究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获得这个奖项对我们来说是一份莫大的鼓励和荣耀,也是对我们研究工作极大的肯定。感官是消费者接触和获取产品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从实证主义出发,基于心理模拟视角,构建了酒店领域感官情感词典,实现了酒店评论中感官线索的自动识别与情感计算,并进一步探讨了感官线索的数量、维度以及情感等特征对酒店评论有用性的影响,以期为旅游者的预订决策和酒店的感官营销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这篇论文虽然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但回头来看,仍存在诸多不足,还有不少提升空间,期待未来学术同仁们在这一领域进行共同的研究和探索。
最后,感谢学刊年会让我们汇聚在美丽的厦门。祝福《旅游学刊》越办越好,大家的研究越做越好。

《旅游学刊》编委、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张朝枝教授为获奖者吕兴洋颁奖
以往我们总是关注旅游的经济效应,吕兴洋教授团队的通过扎实的实验研究方法,研究证明了旅游经历的回忆可以促进老年人的幸福感,对心理产生积极疗愈作用,该研究提示我们要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理解旅游的功能与效应,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其经济效应的角度关注旅游业。
这项殊荣既是对我们研究的认可,也是各位专家和学者对旅游身心疗愈功能的认可,对于旅游经历在人生中起到的积极作用的认可。
这项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的大力支持。我们希望这种跨学科的合作能够使旅游更多地为其他学科所关注。
希望更多学科的研究者能够注意旅游、重视旅游、引用旅游、研究旅游,让旅游学科受到广大其他学科的认同,学科发展更加繁荣。

《旅游学刊》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宋瑞研究员为获奖者熊伟颁奖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人们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微信朋友圈“晒景点、晒美照”已成为日常。因此,很多人在旅游时会关注是否“出片”、如何“发圈”。那么,游客在网络空间的分享行为及其分享内容对他人的旅游意向是否会带来影响,如果是,又会是怎样的影响呢?针对这个问题,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3位女性作者在《旅游者生成内容特征对旅游意向的影响——社会比较情绪的链式中介效应》一文中做出了解答。估计这也是编辑部委托我来颁奖的原因之一吧。
她们基于社会影响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基于微信朋友圈,分析了旅游者生成内容的特征对旅游意向的影响,并检验旅游妒忌和相对剥夺感作为中介变量的过程机制。总结下来就是说,旅游者生成内容对其他人而言既是“有用”(有用性)的,也存在“显摆”(炫耀性)的成分,可能会令其产生“不爽”的感觉。不过,尽管感知有用性、炫耀性都可通过相对剥夺感预测旅游妒忌,但旅游妒忌不会进一步转化为行为意向,这可能是因为即使旅游者生成内容诱发了浏览者的妒忌情绪,但由于其意识到妒忌是社会不赞许的情绪反应,故而进行自我掩饰。
该文从有趣的社会现象入手,借助相应的理论框架,提出合理的研究假设,通过规范的实证加以检验,是一篇有意思也有价值的论文。
尊敬的各位学术前辈和同行们,非常荣幸能得到这份特殊的奖项,感谢学刊编辑团队,感谢学刊编委,感谢学刊读者,感谢你们的支持和鼓励!
于我而言,学刊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她见证了我学术生涯中的第一次发表,并伴随着我一路走来,从管理学到地理学再到心理学,我一直在跨学科学习,但我始终是一名旅游研究学者。从学生到老师,从老师到导师,学刊持续为我和我的团队导航!作为作者、作为读者、作为审稿人,学刊就是我学术旅途中一个温暖的家,愿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好!愿旅游研究的学术共同体,越来越强大!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教授为获奖者宋丹丹颁奖
很荣幸,和朱虹教授合作的笔谈《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获得“火花奖”,感谢大家的厚爱,我们很受鼓舞。很幸运,我能代表我们团队领取奖项!特别感谢《旅游学刊》为广大的旅游学术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持续创新的高质量平台,推动我们不断进步。感谢严旭阳教授组织的主题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笔谈栏目,引发我们对新时期国家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深入思考。近年来,我国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迅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旅游体系,较好地发挥了教育功能、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然而,现阶段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我们基于对现实问题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以“职能融合+资源融合+功能融合+技术融合+人才融合+市场融合”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新路径,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学习强国等新媒体转载,并被各级党政部门大量引用,为国家红色文化传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再次感谢学刊,感谢大家,未来,我们继续会努力,再接再厉!

非常荣幸这篇短文获得《旅游学刊》2023年度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火花奖”。感谢主持人宋子千老师的邀约和吴巧红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本文源自笔者对自己研究工作的反思。尽管我们一直努力想做出兼具实用性和理论性的研究成果,但一直没有做好。主要是因为:第一,对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之网”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对现象的描述和解释缺乏准确性;第二,涉猎理论贪多而不专精,无法坚实地从丰富的资料中抽象出真正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概念并提出实用的理论框架。感谢学刊的笔谈栏目让笔者在本文的写作和修订过程对理论研究“为何”“如何”了等基本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建构实用的好理论需要时间、积累与不断打磨,期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持续和深入讨论。
上一篇:年会丨2024《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优秀会议论文名单
下一篇:《旅游学刊》被评为202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