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双碳”目标与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

  • “双碳”目标下中国旅游业绿色转型要求与路径

    钟林生;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对实现“双碳”目标作出全面部署。“双碳”目标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方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双碳”目标并非单纯生态保护主义,而是涉及生态、经济、能源等多维度的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旅游业作为经济系统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产业载体,也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产业部门之一。

    2023年11期 v.38;No.327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业对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

    李罕梁;周玲强;

    <正>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构成威胁。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战略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2023年11期 v.38;No.327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的挑战与出路

    谢晓如;朱竑;黄剑;

    <正>旅游业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1))。由于旅游活动产生了可观的收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过去几十年,旅游业在传统的认知中被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无烟工业”。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一方面,旅游业态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和多样貌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在以经济为主的发展导向下,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2)),并带来大量一次性产品与不可回收垃圾,导致不可再生环境的破坏与退化~((3))。

    2023年11期 v.38;No.327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管理

    章锦河;

    <正>“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也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2023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施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代服务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应有担当和作为。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管理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更是旅游业碳排放“双控”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前提与保障。

    2023年11期 v.38;No.327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双碳”目标背景下旅游业碳减排策略

    向宝惠;

    <正>2020年9月,我国提出了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各行各业纷纷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碳排放量。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旅游业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强,也是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的重要领域,但旅游业的快速成长亦消耗大量能源,其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已不容忽视~((1))。

    2023年11期 v.38;No.327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科技创新赋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

    刘俊;曹恩桓;杨璐瑜;

    <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和国家统筹国内国际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旅游业的规模性发展已产生不可忽略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积极响应“双碳”目标,是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任务。

    2023年11期 v.38;No.327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面向非垄断性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地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演化

    刘婷婷;保继刚;

    乡村旅游资源的非垄断性常使旅游地面临吸引力难以持续、生命周期较短的难题,如何针对非垄断性旅游资源情境,构建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以实现乡村旅游地的良性治理,是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话题。文章选取陕西省袁家村为案例地,采取质性研究方法,探讨非垄断性旅游资源情境下,乡村旅游治理相关制度的生成及其演化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治理相关的制度供给经历了由非正式制度为主向正式制度为主的制度演化过程,其中,非垄断性乡村旅游资源构成制度演化的主导性情境条件,并在各阶段引发不同利益主体产生差异化的制度需求。面对多元利益主体的制度需求,乡村旅游地依赖不同类型权威对其进行整合,最终完成乡村旅游地的制度供给。

    2023年11期 v.38;No.327 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征订启事

    <正>《旅游学刊》是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旅游学术期刊(月刊),英文刊名Tourism Tribune。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5006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20/K邮发代号:82-396官方网址:www.lyxk.cbpt.cnki.net《旅游学刊》自1986年创刊以来,始终秉持前沿、理性、责任的办刊宗旨,立足于中国旅游发展实践,紧跟国际旅游研究动向,“公开选稿,唯求质量”,力求学术性、权威性和前瞻性,及时反映我国旅游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旅游业实践的新问题,推动中国旅游研究理论的现代化、研究内容的本土化、研究方法的规范化,为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旅游学刊》已成为旅游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旅游院校和相关学科、相关行业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的重要读物。

    2023年11期 v.38;No.327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产权置换型古村落旅游空间正义性感知测度模型建构

    王维艳;王月;方珊珊;

    乡村旅游开发中产权置换不公引发的空间正义性问题尚未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关注。文章基于原住民“我者”的主体感知视角与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概念,运用Fraser社会正义尺度理论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因子分析方法,结合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景区案例,对产权置换型古村落旅游空间正义性感知测度指标体系进行建构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空间语境下,空间正义亦即社会正义,产权置换型古村落旅游空间正义性的感知测度,大体可由承认、分配、参与正义3个维度及其13个指标进行表征;(2)篁岭村民的旅游空间正义性感知为不正义,其中,参与正义维度均值最低,而私人老宅、村集体资产的旅游吸引增值收益几乎未被承认和兑现,文章据此提出了启用旅游吸引物权以及“追索权”等制度化组合矫正路径。

    2023年11期 v.38;No.327 2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国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空间意象表达——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

    翟洲燕;安传艳;贾梦月;常芳;阿茹娜;

    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可推动中国乡土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景观。文章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以文化景观基因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解构提取法,识别李子柒短视频中的乡土文化景观基因及其空间意象表达。研究表明:(1)影像景观基因特征表现为以固定镜头为主的拍摄风格,以远景和特写为主的多景别拍摄手法,景别切换流畅,画面转场自然,画面的整体色调偏暗沉,后期运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采用背景配乐和同期声,人物交流通常使用方言,偶尔夹杂普通话等;(2)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表现为理想的人居环境模式、“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四川民居建筑、乡村生产生活和传统技艺所需工具等;(3)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特征则表现为传统民俗节庆、不同地域的传统技艺和绵阳方言等;(4)李子柒视频中的乡土文化景观基因建构了田园牧歌、淳朴和谐和美好生活等文化意象。该研究旨在为短视频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有效结合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11期 v.38;No.327 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6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用户生成广告情境下旅游消费者出游意愿的框架效应

    王立磊;郭子琪;胥兴安;

    用户生成广告现已成为旅游消费者搜索目的地信息的重要来源,其效用与影响也逐渐受到企业和学界的重视。然而,既有研究主要关注旅游消费者选择用户生成广告的原因与心理机制,缺乏对用户生成广告本身特征及表达方式的探讨。基于此,文章基于刺激-机体-反应理论与遗憾理论,将目标框架引入到旅游用户生成广告领域,研究目的地用户生成广告目标框架与消费者自尊对出游意愿的影响,以及预期情绪对以上关系的中介作用。该研究通过设计两个实验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目标框架与个体自尊对潜在旅游消费者出游意愿的影响之间存在匹配效应;且预期欣喜与预期后悔在上述机制中起到中介作用。文章将目标框架运用到旅游目的地用户生成广告领域中,不仅拓宽了旅游用户生成广告的相关理论研究,而且为旅游宣传部门科学利用用户生成广告提供理论支持及决策参考。

    2023年11期 v.38;No.327 5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4K]
    [下载次数:1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农业展促进有机农产品消费的作用机制及媒介效果——基于采纳过程模型的解释

    钟迪茜;罗秋菊;李兆成;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具有高附加值且生态环保的优势,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可持续路径,但面临市场接受度低的困境。近年来,农业展成为公众了解与购买有机农产品的重要场景,但其媒介效果尚未得到学理解释。基于采纳过程模型,文章分析97例访谈,构建了农业展促进有机农产品采纳的媒介作用机制:(1)农业展是促进公众有机农产品采纳的有效媒介,在采纳过程的各阶段均产生作用;(2)农业展形成了“拓宽意识集-信息搜寻-建立信任-体验反馈-采纳意向”的媒介效果;(3)农业展将采纳过程压缩于同一空间,重构了新产品一般采纳模型的线性过程,形成了跳跃与融合的非线性过程;(4)观众可分为绿色先锋者与大众消费者,呈现“兴趣驱动”与“试用优先”的差异。研究拓展了对消费展传播新产品与新理念的作用理解,弥补了有机食品研究忽视外部媒介作用的不足,并为会展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出建议。

    2023年11期 v.38;No.327 6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1K]
    [下载次数:8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大气污染情境下劳动力市场产业分割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张慧;王婷伟;周春梅;

    破除旅游要素市场分割是建设全国旅游统一大市场、构建旅游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文章以2015—2019年中国13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系统考察了大气污染情境下劳动力市场产业分割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如下发现。(1)处于工资洼地的旅游产业在劳动力市场缺乏信号显示优势,劳动力市场分割会通过“挤出”旅游产业劳动力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抑制作用。(2)劳动力市场产业分割并非对旅游产业劳动力配置单独发挥影响,研究将大气污染作为重要的情境变量考察其与劳动力市场产业分割的叠加效应,发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迁移存在“要钱还是要命”的权衡关系。在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136.59μg/m3)的城市,旅游产业的健康改善效应对货币化收益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可以完全抵消劳动力配置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负向传导作用。(3)基于完整时间维度进一步考察大气污染的滞后效应与预期效应,发现未来比过去更重要。劳动者为规避大气污染健康损害所做出的跨产业迁移决策,呈现明显的长期导向特征。以上研究发现为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角度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政策启示,同时揭示出生态健康与人类生命健康的同构性。旅游产业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双重理性和谐统一、深度融合的产业,是健康人力资本的关键生产机制。该研究对以旅游产业作为破冰产业推动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健康与美丽结合的健美中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1期 v.38;No.327 8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走向可持续山地旅游:跨界视角下的多尺度研究体系

    刘青青;虞虎;张鹏飞;

    新的社会经济地域空间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新治理关系和制度竞争优势的重构和新生。山地旅游发展面临着点状破碎化经营、边际收益范围狭窄、发展效率停滞不前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行政区经济的空间异质性及其边界效应,仅将山地旅游作为“点状事物”的研究方式已经与新时期山地旅游一体化跨界整合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文章尝试分析山地旅游的跨界属性和内涵维度,解释山地旅游跨界成因与阶段性研究缺陷,提出促进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多尺度研究体系。研究发现,山地旅游跨界与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地方文化系统、产业价值链组织、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方面关联紧密,我国山地旅游跨界问题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而出现,从自然发展、边界确立和模式分化3个阶段的表征可以透视出制度空间对跨界问题出现的根本性影响。针对山地旅游研究对跨界主题关注不足,未来应从区际协同层面、地方制度层面、本体空间层面以及社区发展层面突出多尺度研究体系,促进山地旅游从空间分治走向跨界联合、从刚性约束融入柔性善治、从同质竞争转向创新协作、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网络,推动山地旅游研究的创新超越。

    2023年11期 v.38;No.327 9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地支持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研究

    陈阁芝;周国林;刘博;

    游客是旅游地环境保护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引导游客在旅游地实施环境责任行为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文章从社会支持视角探讨驱动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旅游地情境要素,构建包括旅游地支持、自我效能、地方认同、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综合模型,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两项研究进行实证探索和检验。研究一明确了制度支持、工具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4个旅游地支持维度,形成旅游地支持的测量量表;研究二分析了旅游地支持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旅游地支持既直接促进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也能通过自我效能、地方认同,经由个体认知和人地情感双重路径间接促进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在管理实践中,旅游地应注重社会支持系统构建,为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提供相应的制度、工具、信息支持,使身处异地他乡的游客感受到旅游地对其环境责任行为的关注、重视和价值认可,营造有利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硬环境”和“软氛围”。

    2023年11期 v.38;No.327 10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2K]
    [下载次数:2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生态旅游中实现游客幸福感的主客体契合模式——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孙琨;唐承财;侯兵;

    让游客在生态旅游中获得幸福感是国家公园创造社会福祉的重要途径,相应幸福感受主客体因素共同影响。文章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研究区,通过质性分析识别生态旅游客体条件及主体体验内容;调查评价旅游主体获得的快乐及实现幸福感;通过比较分析、普通最小二乘与分位数回归,分析主体对客体体验特征、各种体验感受对其快乐幸福感、实现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主体对客体接触与了解、在客体中沉浸与享受是其游中幸福感最主要来源,而研究区客体内容丰富且变换性强,需主体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接触和感受,但大部分主体主动性不强,旅游体验与客体特征契合不够;不同主体在各种体验中的幸福感形成特征不同,但这些特征尚未被充分认知和关注,致使旅游客体配置方式与主体幸福感形成特征契合不够。主客体契合不充分对游客幸福感造成负影响。因此,运营者需实行互为优化参照的主客体契合模式,既根据客体特征调适优化主体体验,又根据主体幸福感形成特征进行客体优化配置,以提升生态旅游者幸福感。

    2023年11期 v.38;No.327 12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6K]
    [下载次数:29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研究进展与展望

    吴建兴;吴茂英;郭英之;李秋成;

    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研究是近年来旅游学界关注的新议题。居民作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利益主体,对旅游地生态环境影响更为深远持久,但学界较少系统梳理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相关研究。为更好追踪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研究动态,文章检索并整理了2001—2021年78篇国内外期刊文献,对概念内涵、测量量表、影响因素、理论视角等内容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并对指标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等方面展开述评与展望,特别对影响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且尚未被主流研究所重视的传统文化、本土化背景因素等展开了讨论。该文有助于理解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研究脉络,并为未来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和政策创新提供参考建议。

    2023年11期 v.38;No.327 14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从胡塞尔现象学“直观”视角看旅游的本质

    邓勇勇;魏向东;

    本质直观作为一种哲学方法,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胡塞尔的整个哲学生涯。文章回顾了学术界关于旅游本质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评述。阐述了“直观”旅游的发生原理,构建了本质直观的7个步骤:“悬搁”旅游经验事实、选择一次典型的旅游体验、进行意识的自由想象、整合意识中的旅游体验、形成新的旅游体验摹本、聚焦旅游体验的感知和情感以及逐层地精神递推,并以此展开旅游本质的实践操作。在胡塞尔现象学“直观”视角下,旅游本质的确立不仅与研究者“直观”能力相关,也需要与他者进行深入交流,才能得以澄清并最终形成共识。借助“直观”,文章提出了旅游本质是“自在生活”的观点,阐述了本质直观对于旅游的启示意义,以期从一个更高的层面观察和反思当前旅游研究及实践。

    2023年11期 v.38;No.327 15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中心

    <正>酒店及旅游管理博士学位(Doctor of Hotel and Tourism Management,简称D.HTM)项目由香港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合作办学,并获教育部批准(项目批准编号MOE33HK1A20121287N),毕业后获颁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并获国际及国内承认。

    2023年11期 v.38;No.327 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