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思考

  • 复杂系统的简单机制及对旅游研究的启示

    陈勇;

    旅游系统作为典型的复杂系统,其结构特征可通过网络科学理论进行解析。当以旅游者作为网络节点时,系统内呈现出多维度的连接关系:既包括旅游者之间的社交互动,也涵盖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社会文化交互,更涉及旅游者与交通设施、住宿场所等物质要素的供需关联。同理,若将目的地作为核心节点,其网络结构同样呈现出多层次性:在微观层面,目的地需要协调游客与本地社区的利益平衡;在中观层面,目的地与交通枢纽、商业机构形成功能互补的协作网络;在宏观层面,不同目的地之间既存在资源竞争,又通过旅游线路串联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这种多尺度的网络嵌套结构,恰是旅游系统复杂性的本质体现。陈勇副教授介绍了网络建模,运用网络建模方法对旅游系统中的节点连接机制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分析了基于Booking.com酒店预订大数据构建的跨区域旅游流网络。这种复杂系统视角的引入,突破了传统旅游研究局限于要素分析的范式,为定量解析旅游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框架。

    2025年05期 v.40;No.345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对地方的重构

  • 日常生活批判视角下后发旅游地的发展迷思

    朱竑;胡蕊纯;林煦丹;

    <正>随着当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大规模开发,后发旅游地作为一类特殊而重要的研究对象,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此类地区通常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但由于历史积淀、发展区位和经济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它们在旅游发展时序上较晚进入公众视野。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文旅融合进程的日益深化以及交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后发旅游地开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25年05期 v.40;No.345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世界文化遗产地景迈山的旅游化

    唐雪琼;杨君杰;

    <正>在外部力量和内在发展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地方往往经历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等多方面的重构。作为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通过赋予地方新的功能、强化文化表现力及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地方在文化内涵、空间结构和经济形态等层面的转型~((2))。云南景迈山作为新兴的世界遗产地,其旅游化进程展现出地方经济形态的多元化、文化符号的市场化及生态资源的价值化等复杂且多元的演变特征。

    2025年05期 v.40;No.345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美美与共:旅游推进民族地区融合的逻辑与实践路径

    马利邦;陈贤斐;

    <正>“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是新时代赋予旅游业的重要使命。在“旅游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旅游正成为越来越多百姓的日常消费和体验~((3))。随着人民文化水平、审美素养和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文化差异性成为人们出游的主要内驱力,游客渴望了解多元文化,渴望与之深度交流来丰富人生体验,唤醒自己的民族文化记忆和共同体意识~((4))。

    2025年05期 v.40;No.345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乡村旅游与乡村居民心态秩序重构

    温士贤;蔡晓梅;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2))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人、物、资本、信息和技术在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成为乡村现代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3))。

    2025年05期 v.40;No.345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流量经济与地方文化生态平衡

    林娟;林明水;

    <正>进入数字文明时代,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推进数字文明建设,数字转型成为21世纪文化变迁最深刻、最基本的特征,“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生存”~((2))的著名论断正在逐步实现。文化与技术相伴相生,移动互联网、数字媒介、社交互动在数字平台上催生流量经济,改变了文化生态环境,打破了地方文化生态平衡,衍生出新的文化生态。

    2025年05期 v.40;No.345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书评

  • 解锁县域文旅基层治理的密码——评《县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保继刚;

    <正>县域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是文旅深度融合战略落地生根的关键区域。如何通过县域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或者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是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回答的现实课题,兼具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县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是崔凤军教授及其团队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领域多年研究的成果结晶。该书从理论、实证和实践3个维度,深入探讨了县域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实践经验与政策建议,有理论深度和扎实的实践经验总结。

    2025年05期 v.40;No.345 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地统合下的城乡共同体:理论逻辑与地方实践

    孙九霞;张凌媛;王思雅;

    旅游发展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已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学界尚缺乏对其理论内涵及实现机制的整体性探讨。文章从共同体理论视角出发,厘清中国城乡发展历程中的关键现实问题,并参照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社区变迁模型,建构了“水平整合-垂直整合”城乡共同体分析框架。进一步,文章以桂林阳朔县作为案例,剖析旅游发展统合城乡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即主体吸附、反向嵌入和情境修饰,以期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来自旅游领域的逻辑思路和现实参考。一方面,该研究补充了现有城乡融合研究对社会结构层面的忽视;另一方面,该研究与经典的共同体研究进行对话,认为地域仍是城乡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条件,文化意义的亲和性是旅游发展统合城乡共同体的突出特征且具有情境限制。

    2025年05期 v.40;No.345 1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5K]
    [下载次数:2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乡村民宿“家”属性的主客建构——基于莫干山莫梵民宿的个案研究

    吴文智;刘诗逸;

    作为非标准化住宿产品,乡村民宿的核心吸引力之一就是为顾客提供“家”属性的住宿体验,这也成为其区别于传统酒店业的重要特征。然而,随着民宿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经营者在一味追逐经济效益中忽视了乡村民宿这一核心属性,以至于让民宿沦为纯粹的商业性经营场所,误导了顾客对民宿的消费认知,最终损害了民宿发展的韧性。为此,文章以莫干山仙潭村网红民宿“莫梵”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探究了乡村民宿“家”属性的主客建构过程。研究表明:民宿主人通过打造消费景观空间、主客共享空间、精神享受空间,尝试探索民宿从“我家”到“彼家”的建构;民宿顾客则通过物理空间下的环境感知、精神空间下的情感联系和虚拟空间下的忠诚行为,尝试参与民宿从“彼家”到“我家”的建构。主客双方在互动中不断重塑、建构新的家,也在互动中实现主客价值共创,“彼家”和“我家”逐渐打破界限、不断融合。文章基于主人和顾客两个主体,探讨了乡村民宿“家”属性建构中“彼家”与“我家”的互动、交融、价值共创,为民宿“家”属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也为民宿未来营造家一般的体验环境提供了新的行业视角。

    2025年05期 v.40;No.345 3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6K]
    [下载次数:7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乡村民宿数字化转型对生存韧性的影响——“双阶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

    王彩彩;邱依思;徐虹;周键;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引擎,将影响乡村民宿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及生存伦理视角,采用我国429份乡村民宿问卷调查数据,遵循“战略-能力-效果”的逻辑,构建民宿数字化转型对民宿生存韧性的影响机制模型,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乡村民宿数字化转型对生存韧性产生显著正向作用;2)民宿组织学习能力(低阶能力)、商业模式创新(高阶能力)均在民宿数字化转型与生存韧性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且组织学习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在民宿数字化转型与生存韧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3)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民宿数字化转型与组织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且负向调节民宿数字化转型与生存韧性之间的链式中介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乡村民宿数字化转型提升生存韧性的作用机理,拓展了韧性理论在酒店管理中的研究范畴,并有助于促进民宿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2025年05期 v.40;No.345 4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9K]
    [下载次数:10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重建流动的“附近”:基于结构化理论的骑游者自我认同建构研究

    郑芳芳;朱斌;

    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消灭附近”,物理空间障碍感的消失在空间意义上导致现代社会个体对周边生活世界的深度感知能力下降,在社会关系上导致个体社会交往中活力和凝聚力下降,但人们对“附近”的需求并未消失。文章以长途骑游者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化理论,探讨骑游者通过流动性旅游体验重建流动的“附近”,进而重构自我认同的纵向演变机制。研究发现:首先,骑游者寻求自我认同的结构性动因包括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造成的自我归属感匮乏,以及本体性焦虑导致的自我意义感丧失,即“附近”的消失;其次,骑游者的流动性体验的行为情境包含流动体验中的开放空间、流动生活中的相互交织、流动交集中的情感联结3个属性,即流动的“附近”;最后,遵循规则的组织与资源的分配是骑游者行动的基础,在流动的“附近”中重建发展信任的自我、经验反思的自我、连续一致的自我,以重塑骑游者的自我认同。文章基于结构化理论探究骑游者的自我认同建构路径,以期为理解非大众化旅游者行为背后的主体意义提供可供选择的理论视角。

    2025年05期 v.40;No.345 5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下载次数:1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家庭旅游与青少年人力资本形成——事实、机制与政策含义

    朱志胜;吕瑞雪;

    非惯常环境中旅游式学习被视为促进个体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方式,理解旅游活动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因果联系与发生机制对培育和释放人口质量红利至关重要。文章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框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旅游对青少年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家庭旅游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非认知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外倾性、亲和性等非认知能力提升价值更为明显。上述效应在青少年户籍性质、随迁状态和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等不同特征群体中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家庭旅游有助于缩小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分化,进而推动总体人力资本的均衡提升。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证实了教育期望机制和家庭氛围机制的存在,家庭旅游能够改变青少年自身的教育期望及其学习态度,优化父母的教育期望和教育投入决策,并且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和亲子互动,进而显著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促进青少年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

    2025年05期 v.40;No.345 7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污名感知、职业认同与对口择业意愿

    黎耀奇;许汶婷;彭菲;

    人力资源危机是制约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提高相关专业学生对口择业意愿是应对这一危机的重要方式。而近年来旅游职业逐渐呈现污名化趋势,相关专业学生对口择业率处于低位,使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选取43名来自不同办学层次旅游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扎根理论探究学生的职业污名感知与对口择业意愿的关系,构建“职业污名感知-职业认同-对口择业意愿”模型。文章基于研究模型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以进一步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意愿,对加强旅游行业人才储备以及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具有一定意义。

    2025年05期 v.40;No.345 9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5K]
    [下载次数:77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避寒旅游疗愈:旅游者注意力恢复和压力缓解的脑电实验研究

    沙莎;杨振之;

    文章基于压力缓解理论和注意力恢复理论,采用脑电实验,对比分析了28位旅游者进入避寒旅游疗愈目的地前后一个月执行匹配延迟工作记忆和探索性行为静息态脑电实验任务的准确率和反应时间、脑电波地形图数据,探析避寒旅游疗愈对旅游者注意力恢复和压力缓解的相关机制。研究结论进一步明晰了旅游者赴避寒旅游目的地后注意力恢复与压力减缓这一复杂、动态、连续的生理和物理反应和改变过程。研究发现:1)避寒旅游疗愈能提升旅游者执行匹配延迟工作记忆任务的准确度,但不能缩短完成时间;2)实验样本群体的静息态脑电任务功率谱密度地形图结果显示,旅游者的左侧枕叶、颞叶脑区的α频段后测的电极值明显增强,说明避寒旅游疗愈能产生更多的非定向注意力,从而促进人体减少定向注意力的消耗,提升人体的工作记忆容量,进而缓解压力。研究还原了由外界刺激引致人体脑部产生的生理和物理反应,明晰了避寒旅游疗愈这一暴露因素对人体压力减缓和注意力恢复产生的积极健康效益,以科学量化的实验结论将悬而未决的既有理论认知向前推进了一步,证实了旅游的疗愈功能和旅游疗愈理论,从而打开了地方与旅游者建立健康联结的新认识。

    2025年05期 v.40;No.345 10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6K]
    [下载次数:8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

    耿松涛;张鸿霞;乔琳;

    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如何有效推进其良性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对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要素构成及其互动关系缺乏系统性和动态性的探究。文章首先结合扎根理论,将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分为需求、供给、吸引、支持、中介5个子系统;其次,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将GDP总量、医疗旅游收入作为检验变量,通过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仿真模拟对模型有效性进行检验,并选取27个主要指标变量模拟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和外部环境对产业融合的影响;最后,以旅游消费需求系数、医疗与旅游投资系数、医疗与旅游政策吸引系数3个变量作为调控参数进行调试,模拟市场需求带动、产业投资支持、政策吸引推动、协调发展4种不同情境下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变化情况,预测其动态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协同融合发展模式是系统整体最优模式,从多个方面为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提升路径。

    2025年05期 v.40;No.345 12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2K]
    [下载次数:2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国红色旅游政策扩散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制——基于286个地级市的事件史分析

    王金伟;袁佳欣;张宏;雷婷;周志华;曹淑婷;

    政策扩散是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推进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04—2021年全国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对红色旅游政策扩散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红色旅游政策在地级市层面呈现阶梯形累积增长,且形成了以华东、西北和西南为核心的“三极多岛”空间格局。2)外部组织因素、城市内部因素和领导特征因素均会影响红色旅游政策的出台(颁布)。其中,省级政府信号、同级政府信号、旅游人数、红色景区数量、书记学历会显著正向影响地级市红色旅游政策出台。3)同级政府信号是影响红色旅游政策出台的关键因素。中央政府信号需结合城市内部因素,才能进一步对当地红色旅游政策出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该研究厘清了红色旅游政策在我国地级市层面的扩散特征及影响机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红色旅游政策出台和实施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能为新时代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引。

    2025年05期 v.40;No.345 13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6K]
    [下载次数:8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国城市旅游安全事件集群的驱动因素与形成机制——基于NCA和动态fsQCA的分析

    黄锐;谢朝武;赖菲菲;

    集群化旅游安全事件已成为制约中国城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厘清旅游安全事件集群的成因机制是对其进行有效管控的前提。文章以中国121个典型集群城市的80 298起旅游安全事件为案例样本,通过引入“集群强度”指数对事件集群进行量化,基于风险系统理论建构事件集群的驱动因素框架,采用NCA和动态fsQCA方法探索2010—2019年中国城市尺度旅游安全事件集群的成因机制。研究发现:1)风险源危险性、承险体暴露性、孕育环境脆弱性和安全系统抵抗性4类前因条件对事件集群强度的单一解释力均较弱,存在瓶颈水平条件的数量会随着集群强度水平上升而增多;2)高、低事件集群强度共形成12类组态构型,包括多重安全漏洞型、风险损害扩张型、游客集聚失控型、多重安全保障型和风险作用阻断型5类核心驱动模式;3)各城市事件集群驱动因素组态存在并发性、非对称性、等效性作用机制,高、低事件集群强度的驱动模式分别呈现出路径收敛性和依赖性演化规律。

    2025年05期 v.40;No.345 154-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5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