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思考

  • 旅游与家:一种关联性的辩证思考

    苏晓波;

    为了鼓励原创性理论的探索与发展,加强前沿与交叉学科研究,推动旅游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旅游学刊》从2025年第4期起开设新栏目“观察与思考”,兼顾国际化与本土化,要求独立作者、独到见解、独特思考,强调思辨性的短文。作者研究领域可以是旅游相关学科,也可以是其他学科,但聚焦的是旅游领域的问题或对旅游研究、学科发展有启发的思考。本栏目推出的第一篇文章来自美国俄勒冈大学地理系苏晓波教授,他也是该栏目主理人之一。“旅游与家”虽是一个旅游学界探讨多年的问题,但学者们对该问题的思考总是历久弥新,苏晓波教授的立意和思辨也都很有见地,拓展了他在《旅游学刊》2022年第9期发表的《他乡变故乡:丽江生活方式型旅游移民“家”的归属与疏离研究》一文的见解,有深入发掘的空间。

    2025年04期 v.40;No.344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疗愈的挑战与机遇

  • 休闲疗愈与旅游疗愈: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

    杨振之;罗羽杉;

    <正>我国政府战略性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旨在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并将心理健康列为重点领域,力求对全球健康治理逻辑作出突破性探索。休闲疗愈、旅游疗愈契合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理念,皆追求全面提升国民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

    2025年04期 v.40;No.344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1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从“旅游”到“旅修”:市场需求驱动下的旅游疗愈产品创新与发展

    张婉芸;李咪咪;

    <正>“疗愈”在旅游休闲领域更多体现为一个通过群体合作、社交互动、人际调节的演绎,帮助人们摆脱心理困扰、恢复心理健康,或进一步增强健康意识从而远离不健康生活方式,实现“身心灵”和谐的过程(1)。“文旅+疗愈”是响应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深度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旅游强国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在“万物皆可疗愈”趋势下,旅游对人的生命质量的增益作用已经得到了诸多关注,相应衍生出覆盖广泛人群、涉及多种形式的综合业态,展现出可观的市场潜力。

    2025年04期 v.40;No.344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1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地烟火气的疗愈机制研究:节奏分析的视角

    吴志才;吴星南;

    <正>“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近两年,烟火气、市井味道、生活味等传承中国千年生活哲学和生活美学的话语,正以全新姿态回归公共讨论场域,并成为旅游体验与消费的热点内容。旅游者烟火气体验需求的日益增长不仅与城市经济复苏和产业提振密切相关,更意味着人民对日常生活美好想象的主动追求。一方面,烟火气生活本身就是中国人对日常生活在文化内涵和精神情趣层面的独特审美理解~((2))。它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原生态景观成为地域性文化表征~((3)),成为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观与文化话语。

    2025年04期 v.40;No.344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1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疗愈与心理重建:压力社会中的自我疗愈之道

    王淑曼;李双;程金龙;

    <正>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高度复杂且快速变革的时期。全球化浪潮推动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融合与竞争,科技的迅猛发展则让信息如洪流般瞬间涌至,打破了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模式,社会压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形态。世界卫生组织在1989年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一种完整的身体、精神和社会福祉状态”,该界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实施,旅游作为一种社会心理体验活动,对压力社会中消费者的心理治愈具有显著的效果,旅游疗愈正在成为现代社会消费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旅游疗愈所依托的康复性理念,不只是在医学层面对疾病纯粹的治愈过程,还包括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主观性增益,疗愈不仅是器械的使用和技术的发挥,更是社会关怀与人道的体现,这也是旅游体验尤其是旅游疗愈,作为一种补充和替代疗法的内涵和意义所在。

    2025年04期 v.40;No.344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1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疗愈推动旅游发展更加回归以人为本

    窦群;

    <正>长期处于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其自我身份的认知往往受周围环境的局限。而在旅游中的文化探索过程中,接触新的文化观念、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会促使游客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身份认知,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身份。对那些在自我身份认同上存在困惑或者经历过心理创伤的人来说,旅游中的文化探索提供了一种修复和重建自我的途径。通过在新的文化环境中重新审视自己,他们可以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缓解心理上的焦

    2025年04期 v.40;No.344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政府注意力配置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与优化策略

    王娟;孙玉浩;魏荣杰;

    政府注意力配置差异体现着政府行为演变、政府职能与治理逻辑调整。文章以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除港澳台外)作为研究对象,将机器学习文本分析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综合使用LDA主题模型与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等工具,对政府注意力配置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政府注意力在经济调节职能中的配置由主导转向辅助,在市场监管职能中的配置由直接管理转向弥补缺位,在社会管理职能中的配置从粗放转向细化,在公共服务职能中的配置由单一走向丰富。2)政府注意力配置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作用水平存在差异。政府注意力在经济调节职能中的配置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最大且最为显著,在市场监管中的配置影响最小;政府注意力配置对旅游产业开放发展维度的影响最大且最为显著,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维度的影响最小。3)异质性检验发现,政府注意力在经济调节与市场监管职能配置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时间异质性,2012年前的影响显著大于之后,政府注意力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配置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的影响比中西部地区更强且更为显著。基于此,从灵活使用政策工具组合、优化旅游综合高效调控能力、拓展大众旅游消费市场体系、建设旅游多元协同治理模式与构建高质量旅游公共服务体系5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2025年04期 v.40;No.344 1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3K]
    [下载次数:1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社会资本对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兼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

    刘佳;赵青华;安珂珂;

    在共同富裕目标下,社会资本对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文章基于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对社会资本影响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如下。1)社会资本可以显著促进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这一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且异质性分析发现,社会资本在西部地区相较于东部、中部地区更易发挥其对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出益贫性特征。社会网络是影响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关键维度,社会规范、社会信任次之。2)社会资本对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门槛效应,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约束下,该影响效应呈现出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即政府和市场的适度干预和调节能够加强社会资本对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促进作用,某一方力量的过度主导则会产生对社会资本的挤出效应,导致其促进效应减弱,甚至出现抑制效果。3)社会资本对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即提升本地区社会资本水平能够发挥涓滴效应,带动邻近地区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长期来看有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该研究科学研判社会资本的益贫效应、门槛效应和涓滴效应,对培育、利用社会资本推动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2025年04期 v.40;No.344 3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6K]
    [下载次数:1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营销、最优税率和目的地的福利最大化

    翁瑾;叶卉菁;杨明芬;

    旅游营销在促进旅游业发展、增进目的地福利水平的同时,也会因税收负担的增加而降低目的地福利水平。只有在福利最大化下的最优税率存在时,基于地方财政的目的地旅游营销才是有效率的公共政策。文章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的空间经济模型,把内生的资本收益率和资本空间流动纳入其中,并就不同旅行成本和旅游营销技术水平下的多种情境进行了计算模拟。研究发现:1)大于零的最优税率是存在的;2)营销技术进步使基于居民收入税的旅游营销成为一项可行的公共政策;3)旅行成本起到了调节作用,旅行成本越低,旅游营销促进资本流入和本地收入提高的作用越强。数字化营销技术的广泛应用、高铁网络的大规模拓展为中西部地区或中小城市采用基于税收的旅游营销策略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

    2025年04期 v.40;No.344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6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乡村旅游驱动的乡村现代化:路径、挑战及应对

    樊友猛;

    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提升本地现代化水平成为越来越多农村社区的选择,其对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提出“乡村旅游驱动乡村现代化”命题,基于对部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调研数据,采用主题分析法,总结其推进路径,识别潜在挑战,并提出相应治理策略。研究发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及其内含的现代性力量使相应乡村的现代化成为可能。旅游驱动的乡村现代化主要沿着乡村景观的审美建构、乡村空间的消费转型、乡村组织的市场转向和乡村文化的符号表征4条路径展开。在缺乏有效干预的情况下,乡村旅游可能带来乡村社区的景观脱域、空间异化、组织失范和文化悬浮的问题。为此,研究以农村和农民为本位,从地方与全球、乡村与城市、农户与市场、传承与创新等二元关系入手,构建了以景观保育、空间融合、组织再造和文化治理为核心的对策体系。研究厘清了乡村旅游驱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机制,希望为相关现代化实践提供启示。

    2025年04期 v.40;No.344 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3K]
    [下载次数:1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拼装体理论重新思考乡村旅游地演化

    徐红罡;李劼;王玉婷;

    乡村旅游地的演化是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文章结合已有旅游与乡村实证研究,搭建拼装体理论下乡村旅游地演化过程和机制的分析框架,将乡村旅游地概念化为具有多重特性的旅游拼装体,组成拼装体的包括人、非人、话语和符号等要素,这些异质性要素具有与其他要素形成多种外部性关系的潜力,通过领域化、去领域化等过程,呈现出根茎式演化路径的特点。拼装体理论的关系性本体论和认识论,以及强调动态生成、非人类能动性和符号性等特点,为理解乡村旅游地动态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非线性、偶然性、多元性、不稳定性提供了新视角。研究聚焦生成论的前沿思想,推进旅游目的地的理论建设更好地走向对现实问题的把握、阐释和干预,促进关系视角下的乡村研究,推动拼装体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中的应用。

    2025年04期 v.40;No.344 7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5K]
    [下载次数:2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者真实性感知对忠诚度的影响:一个整合模型

    郭安禧;高歌;李海军;郭英之;

    在激烈的客源竞争中,培育旅游者忠诚是旅游地的制胜关键,也是其生存发展之道。文章整合代表旅游者、旅游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人地关系、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的关键因素,基于自我调节态度理论,以旅游者幸福感、旅游地情感形象、地方依恋、情感凝聚为中介,实证探讨真实性感知对旅游者忠诚的影响机制。通过对473份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表明:真实性感知会增进旅游者幸福感、旅游地情感形象、地方依恋和情感凝聚,继而又会对旅游者忠诚产生促进作用;旅游者幸福感、旅游地情感形象、地方依恋、情感凝聚在真实性感知与旅游者忠诚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与旅游者幸福感、旅游地情感形象、情感凝聚相比,地方依恋承载的中介效应最大。该研究结果可为培育旅游者忠诚、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40;No.344 9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2K]
    [下载次数:1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为生活“做减法”:基于节奏分析的慢旅游体验研究

    易柳夙;陈欣欣;陈晔;

    在社会加速的背景下,慢旅游作为一种减速体验逐渐受到旅游者青睐。文章基于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理论,从时间、空间和关系3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系统地揭示了旅游者通过慢旅游实现身心节奏调适的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旅游者参与慢旅游的主要动因是逃离日常生活的加速节奏,寻求生活节奏的平衡;第二,在慢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主要通过具身减速、技术减速和情境减速3种方式实现节奏调适;第三,目的地的慢速时空有助于缓解日常生活的加速压力,促进旅游者实现自我关系、人际关系和人地关系的重构。文章的理论贡献在于:首先,从节奏调适的视角拓展了消费者减速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其次,基于节奏分析理论构建的“时间-空间-关系”三维分析框架,为慢旅游体验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此外,节奏分析不仅揭示了时空关系如何塑造慢旅游体验,还为慢旅游体验设计及其营销策略提供了管理启示。

    2025年04期 v.40;No.344 10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8K]
    [下载次数:1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遇见他者的日常:真实性视域下的早市旅游体验研究

    王子卓;薛岚;

    伴随着旅游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早市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吸引物,展现出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意涵。早市旅游作为一种回归日常的旅游形式,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体验地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机会。文章基于真实性理论,探索了游客早市旅游过程中的真实性体验及其生成机制。通过对网络平台上用户分享的早市旅游体验相关文本的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早市作为他者的日常生活场域,为游客提供了体验多维真实性的契机。具体而言,游客在早市旅游中同时体验到了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存在主义真实性,且3种体验得以共存,得益于早市的“日常性”特征。文章剖析了旅游体验与他者日常生活的深层次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早市旅游、菜市场旅游等回归日常的旅游方式,并为业界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启示。

    2025年04期 v.40;No.344 12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6K]
    [下载次数:1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视角下自然价值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进展和启示

    殷程强;杨兴柱;

    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实现福祉的基础,人类与自然间的认知和生产关系构成了自然价值。旅游地自然资源破坏和引致的人类福祉受损本质上是旅游对自然价值的错误利用问题,空间与经济视角下的研究相对成熟,社会构建视角下的探索尚显不足。文章基于国内外文献,通过CiteSpace6.0软件进行主题词与共被引分析,有以下研究发现。1)从时间演进上呈现出2000年以前初步探索、2000—2015年理论拓展、2015年以来共同实现3个阶段。2)从研究内容上总结出3个核心聚类:旅游推动更全面的自然价值认知进而指导科学化的开发和保护;旅游主导高效的经济和全面的非经济自然价值生产;旅游建立人际关系重塑自然价值社会建构影响人类福祉。最后,在文献述评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本土化研究启示:以中国语境下的人类福祉为目标,旅游融入生活,丰富福祉内涵;旅游传承地方文化,建立价值认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旅游实施高效自然价值经济生产和技术更迭,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旅游重塑社会关系价值,实现全民共享福祉。

    2025年04期 v.40;No.344 13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7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家庭支持对酒店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促进机制

    李朋波;陈涛;李金竹;

    当前,许多酒店新入职员工在组织社会化初期时便选择离职,如何帮助新员工顺利完成身份转变,成为近年来学界与业界广泛关注的话题。现有研究大多围绕同事支持、组织支持等内部主体探讨其促进机制,忽略了外部社会支持对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跨领域增益效应。基于工作-家庭资源模型,该研究收集了369位酒店新员工3个时点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了家庭支持对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促进机制和作用边界。研究表明:家庭支持正向影响新员工心理资本,心理资本在家庭支持与新员工组织社会化之间起中介作用;员工学习目标导向强化了家庭支持对心理资本的正向影响,师傅指导强化了心理资本对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正向影响,在高学习目标导向、高师傅指导的水平下,家庭支持对酒店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间接效应均更大。以上结果为酒店企业促进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进程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025年04期 v.40;No.344 15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9K]
    [下载次数:1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