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尺度转换——呼应保继刚教授的“树木与森林”

    周尚意;

    <正>在参加会议成为日常的时下,我不太喜欢参加"大会"。这几年美国的AAG(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会有几千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参会,大家貌似聚在一起,但是忙着在上百个小会场之间"跑会",根本没有深入的思想交流。我喜欢二十几人的"小

    2012年10期 v.27;No.194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之于“学术”(旅游人类学)的感性体验

    邓启耀;

    <正>刚才的对话很有意思。地理学家对人类学家庄孔韶田野笔记中的感性描述不以为然,提出了感性表述在科学文本中有什么学术价值的尖锐质疑;而人类学家也对地理学家的"科学"标准进行反诘,以

    2012年10期 v.27;No.194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人类学:“临时共同体”的民族志关照

    彭兆荣;

    <正>人类学是一门讲求"关系"的学科。传统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主要对"不动的社区"人群共同体整体关系的关照。当代大众旅游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移动群体"的文化景观,可称为"临时共同体"。与学科性质相吻合,人类学对旅游的研究视野也旨在关注这一松散的、游移的、短时段的人群共

    2012年10期 v.27;No.194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研究: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学科为分界

    张敦福;阿克巴尔;

    <正>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旅游是涉及各学科、各理论视野与各研究路径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旅游活动涉及旅游商品与服务的购买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因而与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密切相关;旅游活动包括旅游目的地与游客之间的彼此交往、理

    2012年10期 v.27;No.194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已是一种朝圣

    徐新建;

    <正>旅游的含义其实是不可界定的。这不仅因为旅游意味着流动,而且无论作为产业还是文化现象,旅游本身也处在历史演变之中。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下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进一步解套,加上旅游目的地由内地的华夏名胜向周边其他非汉族群的寺

    2012年10期 v.27;No.194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0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人类学参与”

    刘朝晖;

    <正>文化旅游对于文化的利用需要经历"文化资源化"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旅游产业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方式。在中国学术界,从事旅游研究和开发的学者,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都采取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介入旅游开发领域,而以研究

    2012年10期 v.27;No.194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诗意的行走与旅游的负重

    张进福;

    <正>"我讨厌旅行。"半个世纪以前,结构主义大师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如是说。但正是"讨厌旅行"的列维—斯特劳斯因其讨厌的旅行缔造了经典名篇《忧郁的热带》(TristesTropiques,1955),成就了人类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其于西印度群岛特别是巴西的旅行经历也成为人类

    2012年10期 v.27;No.194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

    生延超;

    旅游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构建多部门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利用1992~2008年数据测度出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1992~2008年期间,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平均为3.118%,相应地,占当年旅游经济增长率的比重为4.9529%;但在不同时期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一样,可以分为两个中周期、六个短周期;虽然各个省份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有差异,但各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渐下降,旅游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越来越强。

    2012年10期 v.27;No.194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9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动态关系——基于中国1978~2008数据的实证检验

    罗文斌;徐飞雄;贺小荣;

    在综述国内外文献并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文章通过构建Engel-Granger两步协整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以1978~2008年旅游发展、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对象,检验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和因果作用关系。结果显示:(1)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分别有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到旅游发展的单向格兰杰因果作用关系,但与国际大多数研究结果不同的是,尚不存在旅游发展到经济增长或第三产业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作用关系;(2)中国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对旅游发展的弹性系数分别为2.158和2.340,其中,第三产业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更大。研究结论为中国经济与旅游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2012年10期 v.27;No.194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下载次数:3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广州琶洲地区展馆搭便车现象研究:成因及影响

    罗秋菊;靳文敏;

    广州琶洲地区由原来的城中村转换为现在的会展举办区域,在基础和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展馆投资热情高涨,出现很多展馆搭便车现象,被业界称为馆外馆,琶洲地区因此短期内土地快速增值。文章力图解答馆外馆搭便车现象产生的理论成因,以及这种现象对广州市会展业产生的影响。该研究历时一年半的调研和70人的访谈,得到如下结论:(1)从成因来看,展馆搭便车的主要对象是广交会,而且广交会作为准公共物品,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被搭便车不可避免;地方政府默许态度成为馆外馆搭便车现象的内化力量,同时由于广交会已经形成很强的参展制度路径依赖,使得已有的利益格局难以突破,也为搭便车者的生存创造了条件。(2)从影响来看,馆外馆搭便车现象对广州市整体会展业影响是弊大于利的,最终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该研究是对已有研究的补充,同时对于中国展馆建设及管理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2年10期 v.27;No.194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下载次数:19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重大事件意义研究——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

    戴光全;梁春鼎;

    事件意义及事件体验是事件研究的核心所在。文章基于个人建构理论,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从网友许愿的角度来探讨重大事件的意义结构。采用ROSTWordParser软件对网友在开幕前和开幕后的许愿辞进行内容分析和对比研究,比较开幕前后网友对世园会的不同希望和感受,剖析网友许愿辞的话语意义,阐释许愿辞与重大事件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两维三结构的重大事件意义体系框架。对网友在开幕前后的许愿辞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网友在开幕前后均对重大事件举办地给予了较高的关注;(2)网友在开幕后更加强烈地表达个人对家庭的爱或履行其家庭责任;(3)开幕前,网友侧重于体现出"主人"的自我形象,网友在开幕后更多体现的则是"客人"的自我形象,也更明显地感知到重大事件与个人的利益联系。

    2012年10期 v.27;No.194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3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品牌内化研究——以一家五星级酒店为例

    邱玮;白长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重视品牌建设,然而,成效却并不尽如人意。全国旅游投诉统计数据显示,旅游者投诉在逐年递增。因此,如何将品牌内化到企业内部,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行为,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都很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以一家五星级酒店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旅游品牌内化过程,识别出旅游品牌内化具有组织与员工层面的二元结构,并提炼出两个层面的主要要素,且进一步挖掘出学习、交易与关系三种品牌内化机制。这些结论对于致力于品牌建设的旅游企业有现实意义,同时也给旅游品牌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012年10期 v.27;No.194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4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地社会责任、声誉、认同与旅游者忠诚关系

    粟路军;黄福才;

    文章构建了旅游地社会责任、旅游地声誉、旅游地认同与旅游者忠诚关系的整合模型,以厦门市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对整合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1)旅游者社会责任直接正向影响旅游地声誉和旅游地认同,并通过旅游地声誉对旅游地认同产生间接影响,通过旅游地声誉和旅游地认同对重游倾向和口碑宣传产生间接影响;(2)旅游地声誉正向影响旅游地认同、重游倾向和口碑宣传,并通过旅游地认同对口碑宣传产生间接影响;(3)旅游地认同直接影响口碑宣传;(4)重游倾向和口碑宣传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最后,文章对研究结论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2012年10期 v.27;No.194 5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27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专业本科生择业标准及其对旅行社的就业认知

    曾丽;翁时秀;李丽霞;

    旅游专业学生在本行业就业率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旅游学术界、教育界和旅游行业,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却很少从学生择业标准的角度去考虑。文章运用并检验里查得森(Richardson)择业影响因素量表,测量旅游专业本科生的择业标准及其对旅行社的就业认知,结果表明:学生认为旅行社不具备其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融洽的同事关系"、"喜欢的工作"、"良好的晋升机会");并且学生认为旅行社具备的主要就业因素是其择业时最不看重的("出国旅行的机会"、"专业对口"、"职业流动性");学生认为旅行社存在超工作时间、超工作量、晋升机制不合理、起薪不理想等行业不规范现状,但学生也认为旅行社具有锻造高技能、有责任感人才的就业优势。根据学生择业标准与旅行社的就业认知IPA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改善旅游本科生行业就业率低的问题。

    2012年10期 v.27;No.194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9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形成及其改善

    宋一兵;

    导游职业认知是了解导游行业职业运行现状与走向的重要方面。文章借鉴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以在校大学生这一导游职业特殊的从业群体为研究对象,以相关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SCCT模型建构了三种子模式,从职业兴趣、职业选择模式及工作绩效评价三个方面入手,在子模式下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整合,得到多样化的职业认知差异形成因素,并认为这一认知分析存在发展与改善的可能,可以成为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重要参考。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2012年10期 v.27;No.194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1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饮食旅游动机对游客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

    张涛;

    饮食旅游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旅游类型之一,但有关游客动机和行为的研究却很少。文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剖析饮食旅游的推动和拉动动机要素,明确旅游动机对游客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作用机制。在澳门进行问卷调查获得368个有效样本后,检验假设模型,发现饮食旅游的推动动机为休闲放松、饮食猎奇和文化探索,拉动动机包括饮食产品和配套服务;休闲放松、文化探索和饮食产品对满意度有正向影响,饮食猎奇要素对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文章从供求两方面明确了饮食旅游的参与原因及其后续效应,为发展饮食旅游、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提供了指导。

    2012年10期 v.27;No.194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26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国外美食与旅游研究述评——兼谈美食旅游概念泛化现象

    管婧婧;

    饮食作为旅游体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1世纪初更是提出了以美食为核心的旅游,成为特殊兴趣旅游中的重要分支。文章对于国外美食与旅游的相关文献从"旅游中的饮食"和"美食旅游"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梳理。文献研究发现,作为旅游产品组成的饮食和美食旅游,这两个概念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相互替代、界限模糊的现象。而美食旅游概念泛化现象将导致研究过程中美食旅游者数量被人为放大,美食旅游对旅游目的地贡献被高估,真正的美食旅游者需求被忽视。文章提出要从美食在旅游过程中的中心性出发讨论美食旅游、美食旅游者和美食旅游者的体验。

    2012年10期 v.27;No.194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99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复合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路径分析——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为例

    宋立中;谭申;

    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内外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复合型文化遗产是一种具备多元价值和内涵的遗产类型,其旅游产品开发应根据复合型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及其特征而定。文章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遗产为例,运用文化景观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并结合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和参与观察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作为复合型文化遗产的船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路径选择,以此丰富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案例,具有一定的理论建构价值和实践意义。

    2012年10期 v.27;No.194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4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遗产旅游地意象媒介传播机制——苏州园林与江南古镇的比较研究

    周永博;沈敏;魏向东;梁峰;

    旅游地意象既包括旅游者经实地体验形成的复合意象,也包括那些远离旅游地的潜在旅游者借助各类媒介信息所形成的引致意象。在新媒体时代,传媒在旅游地意象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分析和研究旅游地意象媒介传播机制现已成为该领域前沿课题。为探索遗产旅游地意象媒介传播模式,文章结合苏州园林和江南古镇案例,采用焦点组访谈、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9365例样本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媒介传播数据,在质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在遗产旅游地意象属性因素与传播媒介因素之间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根据系列研究假设验证结果,揭示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遗产旅游地意象形成中的实际作用机制。结论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中存在功能互补,前者的优势在于遗产形态与形象推广,而后者的优势则在于遗产文化与意义诠释;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不同类型的遗产旅游地意象信息,能够在激发遗产旅游需求的同时,帮助公众更完整地理解遗产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而在潜在旅游者中塑造更优良的遗产旅游地意象。在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使用,代表着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的必然。

    2012年10期 v.27;No.194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3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户外游憩机会供给与管理——李健译作《户外游憩——自然资源游憩机会的供给与管理》评介

    钟永德;

    <正>2010年夏在香港参加中欧社会论坛第三次双年聚会,流连于香港理工大学的校园书店,把澳大利亚学者约翰.J.皮格瑞姆和约翰.M.杰肯斯(John J.Pigram&John M.Jenkins)的《户外游憩管理(第二版)》(Outdoor Recreation Management(Second Edition))、美国学者黑米.艾伯拉黑姆和凯瑟琳.A.考德斯(Hilmi Ibrahim&Kathleen A.

    2012年10期 v.27;No.194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