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遗产地的全球—本土关系

    Geoffrey Wall;翟佳羽;

    <正>有关资源和特殊地方的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像联合国这样的一些国际机构的介入为这个问题开启了新的视角。由于更多地考虑国际社会利益,可能或好或坏会对地方层面产生一些复杂的影响。例如,国际机构计划协助保护由联合国官方认证的世界遗产地和一些其他保护区,如"拉姆萨尔保护区(湿地保护区)"以及一些具有"普遍价值"的地方。但是,这些地方常常

    2012年05期 v.27;No.189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取向的新探索

    庄志民;

    <正>在大道理上,学界和业界众所周知,作为世界遗产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具有稀缺罕见性、无法替代性以及举世公认的价值属性。所以,对其进行有利于传承的保护是第一位的,而利用其进行产业化的开发则是第二位的。但实话实说,当下的我国旅游业,往往比较青睐

    2012年05期 v.27;No.189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7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影响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保护研究的三个新变量

    张朝枝;

    <正>旅游与世界遗产保护相关研究始终围绕"保护与利用"的核心矛盾展开,这个矛盾既包含人—地矛盾与共生关系,如游客利用与遗产地完整性、原真性的问题,也包括人—人矛盾与共生关系问题,如主人—客人关系、开发商、政府与保护者等利益相关者

    2012年05期 v.27;No.189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9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特许经营还是垄断经营——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经营透视之一

    张晓;

    <正>截至2011年,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已达41个(中国世界遗产网,www.whcn.org),我国政府对中国世界遗产的认识定位是很高的,认定它们是"全球文化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世界人民精神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构建,对保持

    2012年05期 v.27;No.189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自然遗产地旅游开发造血式生态补偿研究

    杨桂华;张一群;

    <正>生态补偿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层面的重大问题,造血式补偿是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关键,对于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而言,以造血式生态补偿模式培养其自我发展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具重要意义。旅游开发作为遗产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在国

    2012年05期 v.27;No.189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社区参与

    苏明明;

    <正>一、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1972年11月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旨在针对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提供紧急和长期的保护。至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持续关注。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以及旅游者对于目的地自然文化价值的重视,遗产旅游也在

    2012年05期 v.27;No.189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西湖世界遗产与杭州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李虹;

    <正>一、世界遗产西湖的普世价值在杭州西湖申遗文本中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定义为:"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至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肇始于9世纪、成形于13世

    2012年05期 v.27;No.189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下)——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赵红梅;董培海;

    麦坎内尔掀起的"真实性"研究热已逾30年,其间,研究视角逐渐从"客观"转向"主观",这既反映出真实性内涵的延展与变迁,亦凸显旅游主体—游客体验的重要性。然而,就研究者日渐褊狭的视域来看,旅游客体真实性对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影响从松散到几近断裂,旅游主体甚至以"悦纳万物"的信仰姿态视一切"存在"为真,从而收获真实的体验。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究竟是谁决定或影响了谁?对此问题的探寻导致学界对旅游客体之"虚假"的重新界定和对旅游体验之"真实"的再度好奇,并因此形成旅游真实性研究的纷争局面。有鉴于此,对国外真实性研究做一番缘起、视角、界定等方面的梳理和反思,或将对国内相关研究与应用有所裨益。

    2012年05期 v.27;No.189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4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

    曾国军;蔡建东;

    文章采用旅游增加值剥离测算法估算2000~2008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单位的旅游产业增加值,并测量旅游产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幅度,旨在分析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结论有三:第一,我国旅游产业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速成长,波动较大且存在地区差异;第二,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以旅游产业作为先导产业的省份中,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显著;第三,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产业对GDP贡献率主要集中在3%~8%,而拉动系数则保持在0.5至1.5个百分点之间。

    2012年05期 v.27;No.189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7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亲和力与亲切感:旅游城市有待培育的第一引力——“杭州现象”带来的启示

    刘德谦;

    在WEF《旅游竞争力报告》的分析中,中国的"旅游亲和力"表现出惊人的滞后,这不能不让我们警醒。文章意在探寻旅游服务构成元素中"旅游亲和力"的所在及其产生和培育的机理,并从而在中国各地不平衡的发展中寻找出更多的积极因素。为此,文章选取杭州作为有益的实例进行了分析,从城市、旅游供给、市场促销、公共服务等层面给以了一定的追踪,以期能够供旅游城市在建设和经营管理中参照思考。

    2012年05期 v.27;No.189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认同:量表开发与维度测量

    白凯;倪如臣;白丹;

    学科认同是表现学习者认可自身价值和追求职业发展目标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文章在文献分析、成熟量表测度语句借鉴、访谈和自编测度语句基础上开发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认同问卷,通过对西安6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正式调查,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验证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认同的结构和关联维度。研究结果表明:所开发的量表具有较好的整体结构和关联维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认同由专业学习、专业前景、专业意识、职业发展、专业投机、社会偏见、专业归属等7个维度构成;7个维度中专业学习、专业前景、专业意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总体学科认同影响力最大。该研究对于未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优化、学生职业教育培养和引导等均具有参考价值。

    2012年05期 v.27;No.189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55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野象的迷思:野象谷人—象冲突的社会建构分析

    崔庆明;徐红罡;

    在野生动物旅游活动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一直受到关注。而现在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并不能够有效缓解这种冲突,反而强调了人与动物的二元对立。社会建构论被认为可以超越这种对立,在其视野下,科学知识是围绕社会事实所建构的多种知识中的一种。该文针对西双版纳野象谷出现的管理上的矛盾现象和各种利益相关者眼中出现的矛盾的大象形象,利用社会建构论对其进行了分析。发现游客、员工和周边社区对大象的知识的建构来源于他们日常生活经验而非科学,甚至与科学知识相悖。游客将野象建构为稀少、可爱和吉祥,期待野象出现;员工认识到野象的可怕,不希望野象在景区出现;社区居民虽认识到野象的危险,却不认为其可怕,对野象的出现习以为常。要理解人与象的冲突必须理解不同人建构的关于象的知识,而不能仅仅关注科学对象的知识建构。

    2012年05期 v.27;No.189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国外野生动物旅游研究综述

    丛丽;吴必虎;李炯华;

    非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活动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参与其中,而且这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和野生动物保护这一矛盾。国外关于野生动物旅游的研究比较系统而深入。文章通过对国外有关野生动物旅游的文献进行梳理,认为从野生动物旅游产品的角度,文献主要集中在非资源消费型、半资源消费型和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的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文献主要集中在动物旅游的影响研究、游客满意度的控制、社区居民的态度这三个方面。最后,文章还对国外该领域现有文献的研究局限作了简要分析,并展望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走向,以期能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2012年05期 v.27;No.189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3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张凌云;黎巎;刘敏;

    随着旅游信息化的升级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智慧旅游成为我国各地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但由于尚处于初级阶段,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体系尚未建立或未达成一致,不能有效指导实践。这将会造成智慧旅游信息系统或工程建设的混乱、信息孤岛以及因工程建设失误而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基于此,文章在回溯智慧旅游的起源及发展条件和现有概念评述的基础上,提出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在此概念的理念下,提出了智慧旅游的能力(capabilities)、智慧旅游的属性(attributes)以及智慧旅游的应用(applications)三个层面构成的CAA框架体系。该框架重点阐述了智慧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信息系统的四大核心技术,以及智慧旅游针对旅游者、居民、政府、企业四大应用对象的价值供给。文章主要贡献在于:(1)在历史回溯和评述基础上,厘清了智慧旅游的概念;(2)提出了CAA三层次的智慧旅游构架体系;(3)提出了智慧旅游的四大核心技术是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4)阐述了基于多利益主体的智慧旅游价值供给。

    2012年05期 v.27;No.189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50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五种旅游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与整合

    庞闻;马耀峰;郑鹏;

    旅游信息传播是旅游活动的核心过程,也是旅游研究的重点领域。文章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分析5种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信息传播模式,对其学科属性、概念内涵、模式结构、表述类型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系统科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伦理学切入,整合并重构旅游信息传播的过程及其结构要素,提出一个由传播者、信息、媒介、游客4大要素为主体,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为传播方式,并以三环结构为几何特征的旅游信息立体传播模式,为旅游信息传播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和思路。

    2012年05期 v.27;No.189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2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财政分权、法治环境与地方旅游业效率

    许陈生;

    文章基于DEA方法发现,我国地方旅游业效率水平总体偏低,空间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旅游业效率明显好于中部与西部地区。运用面板数据随机效应Tobit模型,实证结果显示,财政分权与法治环境等宏观因素是决定地方旅游业效率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财政收入分权、法治环境、对外开放与地方旅游业效率显著正相关,而经济发展水平与地方旅游业效率存在显著的U形关系,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对地方旅游业效率的影响则不显著。

    2012年05期 v.27;No.189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9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体验审美精神论

    潘海颖;

    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体验具有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的强烈内心感受。文章从旅游体验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三个层面展开。旅游体验充满着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审美意蕴,它是为了探寻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并借由想象获得存在的真实和生命的沉醉。旅游体验体认的是人与物化、神与物契的审美情怀,高扬的是生生之德的审美境界。旅游体验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彰显的、独立的、本真的人性;它所追寻的审美境界是自由的、升华的、解放的审美人生。

    2012年05期 v.27;No.189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4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多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当地族群关系的影响——以川滇泸沽湖地区为例

    陈刚;

    文章考察地处四川和云南之间泸沽湖地区旅游的发展及其对当地族群关系的影响。以观察、访谈和问卷的方式,研究小组收集当地人对旅游开发后泸沽湖地区族群关系互动的认识。研究发现,旅游的发展促进了该地区族群间的交流和融合,强化了当地居民(特别是摩梭人)的族群认同。但旅游开发并没有完全消除当地族群间存在的偏见和歧视,旅游发展带来的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族群意识的加强、市场经济的竞争和贫富差距的增大,都影响当地族群关系的健康发展。文章建议,在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推行参与式开发和包容性增长的策略。

    2012年05期 v.27;No.189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分析——以上海世博会为例

    曾琪洁;吕丽;陆林;朱付彪;

    大众对文化和精神的消费需求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世博会就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在特定空间高度集聚而成的产物。文章基于旅游者的问卷调查,从核心内容和衍生产品两方面对上海世博会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旅游者对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呈现多元性、娱乐性、符号性、实用性和虚拟性体验的趋势。在核心内容的需求方面,旅游者需求较高的依次为:展馆、文化演艺活动和论坛;在衍生产品的需求方面,旅游者对特许旅游纪念品中的世博护照、海宝和世博纪念徽章的需求较大,对出版发行服务中地图的需求较多,对网络文化服务的需求度正逐步提高。分析发现,基于不同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旅游行为特征,旅游者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年龄和月均收入因素的影响,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进园次数和出游方式的影响较小,文章并据此探讨未来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方向。

    2012年05期 v.27;No.189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4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