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彭华;

    <正>众所周知,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但现实中如果处理不好,就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社会上一些官员和企业往往倾向于开发利用,学术界一些学者强调保护,因此一直存在着的开发与保护的激烈争论,似乎具有不可调和性。但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折中,就是在保护的前提下适

    2012年04期 v.27;No.188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世界遗产旅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

    冯捷蕴;

    <正>世界遗产旅游的理想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唤醒人们对文化历史和自然景观的重视和尊重。拥有美好的理想固然可贵,然而,面对现实中的诸多挑战,实现理想的目标似乎离我们很远。遗产旅游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规划和管理的压

    2012年04期 v.27;No.188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0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世遗保护和旅游发展

    张涛;

    <正>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当今文化商品化和重复生产现象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是我

    2012年04期 v.27;No.188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0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关于遗产旅游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

    孙业红;

    <正>近年来,遗产旅游发展迅速,很多人已经把遗产地,尤其是世界遗产地与旅游目的地画上了等号。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但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世界遗产地旅游的热衷。这种热衷折射出人们的一种怀旧情绪,也折射出遗产旅游在现代人生活中的巨大影响。

    2012年04期 v.27;No.188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遗产性旅游景点开发和管理的逆营销思考

    曲颖;

    <正>如今,在我国遗产性旅游景点借鉴商业经营的做法已是一种现实潮流。社会各方的态度也由问责逐渐转为引导和规范,以寻求更理性、实际的出路。然而对此问题,当前主要着眼点都放在对遗产旅游资源供给方各利益相关者行为的治理上,忽略了市场需求方这一重要研究视角。事实上,通过现代管理技术(营销)影响和塑造需求也是实现旅游发展

    2012年04期 v.27;No.188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遗产保护一大难点:游客高峰的应对

    张世满;

    <正>旅游资源的主体是自然与文化遗产。纵观旅游发展史,游客大都是奔着名胜去旅游的,所谓名胜大都是优质遗产资源经过一定开发形成的自然与文化景区景点,古往今来,遗产旅游一直是旅游的主流。随着现代旅游规模越来越大,遗产资源的旅游利用强度越来越高,加上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遗产安全所造成的威胁,遗产保护问题便提上重要日程。

    2012年04期 v.27;No.188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上)——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赵红梅;李庆雷;

    麦坎内尔(MacCannell)掀起的"真实性"研究热已逾30年,其间,研究视角逐渐从"客观"转向"主观"。这既反映出真实性内涵的延展与变迁,亦凸显旅游主体—游客体验的重要性。然而,就研究者日渐褊狭的视域来看,旅游客体真实性对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影响从松散到几近断裂,旅游主体甚至以"悦纳万物"的信仰姿态视一切"存在"为真,从而收获真实的体验。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究竟是谁决定或影响了谁?对此问题的探寻导致学界对旅游客体之"虚假"的重新界定和对旅游体验之"真实"的再度好奇,并因此形成旅游真实性研究的纷争局面。有鉴于此,对国内外真实性研究做一番缘起、视角、界定等方面的梳理和反思,或将对国内相关研究与应用有所裨益。

    2012年04期 v.27;No.188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6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意象图:基于游客感知的旅游景区规划新设想

    徐美;刘春腊;陈建设;刘沛林;

    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文章从游客感知出发,提出"旅游意象图"的旅游景区规划设想,认为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包括旅游道路、旅游节点、旅游边界、旅游标识和旅游区域5个方面,旅游意象图的构建过程可分解为旅游意象点→旅游意象线→旅游意象链→旅游意象面→旅游意象图5个基本步骤,指出可从资源类旅游意象、产品类旅游意象、市场类旅游意象3个层面确定具体的旅游意象,并分析了旅游意象调研的4大基本方法:传统问卷调查、绘制心智地图、旅游意象游戏法和旅游意象访谈法。

    2012年04期 v.27;No.188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3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空间生产及社区居民体验研究——江南水乡周庄古镇案例

    郭文;王丽;黄震方;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从资本维、生产维、权力维、阶层维、生活维和社会维6个维度切入,对周庄古镇旅游开发使其原有空间所根植的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空间生产效率取决于开发模式,实践主导更应关注社会效能;(2)旅游空间生产问题存在生存论思考,空间的调适需凸显人文关怀;(3)旅游空间优化关键是提高空间质量,包容性发展应成为未来诉求。文章提出以提升空间质量为核心的包容性发展方向:(1)强化旅游空间生产中居民社会经济保障措施;(2)增进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凝聚能力;(3)提升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包容容量;(4)优化旅游空间生产的居民权能获取层次。当旅游者的凝视和空间生产者的实践使空间原有物质属性更加倾向社会属性时,空间叙事便应该成为旅游空间研究的新方式,把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中将使旅游研究范式发生改变,丰富现有研究理论,拓展传统研究视角,为社会转型背景下周庄古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12年04期 v.27;No.188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8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文化空间理论与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

    朴松爱;樊友猛;

    文章初步建构文化空间理论,阐明其内涵、构成及特性,并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展示文化空间理论对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指导意义。首先从中心理念、核心象征、符号系统、活动主体等方面构建出曲阜片区这一文化空间,从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的视角提出核心区营造应遵循地方特色与中国特色、中心聚焦与散点透视、静态展示与动态呈现兼顾的原则,继而探讨了辐射区延伸中的功能定位和营销策略,最后指出文化空间理论在大遗址旅游中拓展遗产内涵、创新开发思路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2年04期 v.27;No.188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68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杭州旅游:新城市新模式新发展

    魏小安;

    从研究者自我融入与审视的视角出发,以城市旅游发展为分析接入点,对杭州旅游业发展基本脉络与特征研判后认为,杭州城市旅游未来的发展来自系列化的旅游创新,核心是三全体系的建构,即全要素旅游资源、全环节旅游产品和全领域旅游产业,但杭州开拓性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部分障碍也需要给予重点关注。以杭州为案例地的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经验与问题对国内类同旅游地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2012年04期 v.27;No.188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对传统村落的影响研究——以安徽齐云山为例

    李萍;王倩;Chris Ryan;

    旅游影响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是研究旅游影响的重要途径。此次调查以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运用SPSS、CATPACTM等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从居民与游客角度分析了旅游开发给齐云山居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若干影响,以及居民对旅游业所持的态度。文章着重于探讨居民对于因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村落影响的感知,以及他们对于当前旅游影响的评测和对未来旅游发展的期待。

    2012年04期 v.27;No.188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3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双层嵌套多元旅游业态概念模型初步研究

    李鹏;李柏文;田里;

    旅游业态概念是中国旅游界将零售业态概念运用到旅游发展实际和科学研究之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文章在剖析零售业态三种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空间、服务、层级属性,系统阐述旅游业态适合、耦合、集合三重概念,分析其递进和统一关系,构建双层嵌套多元旅游业态概念模型。双层指旅游业态分为经营形态内层和旅游产品表层两个层次,嵌套指旅游业态经营形态内层与旅游产品外层存在耦合和相互作用关系;多元包括提供产品相同、经营形态一致的多个企业构成一种旅游小业态和多种相互关联的旅游小业态构成一种旅游大业态两个方面。利用该概念模型,有利于探索旅游业态创新途径、理解产业层级和加强企业运营管理。

    2012年04期 v.27;No.188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17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星级酒店业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研究——基于广州案例

    熊伟;骆雅洁;

    信息技术与酒店业的结合给酒店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国外有大量的学者致力于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生产率及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但并没有一致的结论。文章通过对广州市高星级酒店的相关调查,获取了第一手数据,借助AMOS软件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及SPSS软件的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功能,以检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酒店业绩的影响。结果显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在高星级酒店业内不存在,前厅应用、客人相关界面应用、餐厅及宴会管理系统及后台应用均对酒店业绩有积极的作用。其中,客人相关界面应用对酒店业绩影响最大,因此应着重投资。文章的结论将为高星级酒店业决定是否战略性地投资于信息技术或集中于某些特定领域提供重要的信息。最后,文章还对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后续可以开展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2012年04期 v.27;No.188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1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饭店员工心理所有权与跨界行为关系研究

    张辉;白长虹;陈晔;

    一线服务员工因处于组织的边界位置而表现出服务提供、外部代表和内部影响3类跨边界行为,这些行为能够显著提高组织绩效。心理所有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状态,以往的研究证实组织心理所有权与员工角色外行为存在积极的关系。然而,跨边界行为不仅包括角色外行为,而且包括角色内行为,并且非常适合于服务组织背景,因此,研究员工组织心理所有权对跨边界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旅游饭店企业一线服务员工的研究发现,组织心理所有权对外部代表行为和内部影响行为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组织心理所有权对服务提供行为有间接影响。这一结论提醒旅游饭店业要培育和提高一线服务员工的组织心理所有权,促使其表现出跨边界行为进而提高组织竞争力。

    2012年04期 v.27;No.188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7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行社顾客心理授权、顾客参与及服务质量关系研究

    韩小芸;冯欣;

    顾客在企业授权措施影响下产生的对服务经历的控制感被称之为顾客心理授权。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顾客心理授权、顾客参与、员工服务质量、顾客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感的研究模型,并通过对旅行社顾客的调查,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顾客心理授权与顾客参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且前者对后者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顾客参与通过顾客服务质量间接影响员工服务质量;(3)顾客服务质量和员工服务质量都会影响顾客满意感,且与员工服务质量相比,顾客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感的影响更大。文章研究结果可以丰富学术界对顾客授权理论的研究,同时对旅行社授予顾客权力、鼓励顾客参与,提高顾客服务质量,进而提高顾客满意度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2012年04期 v.27;No.188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9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论购物佣金的法律治理

    傅林放;

    目前,旅行社扭曲的经营模式是以不合理的购物佣金为基础的,这种购物佣金也几乎必然损害旅游者权益。当前的治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立法禁止与立法规范。但两者都没能解决问题,其共同的困境在于:第一,都是地方立法,受限于地方利益的顾虑,执法者不可能严格执法;第二,都过度依赖行政监管,但行政监管存在自身固有的不足。可行的解决思路是在旅游法中赋予旅游者一项合适的权利,通过旅游者有效的维权活动制约旅行社损害旅游者利益的佣金行为。购物反悔权正是这样一种合适的权利,它将迫使旅行社主动将购物佣金控制在旅游者可以接受的限度内,或者干脆放弃购物安排。此时行政监管的主要职责将转化为保障旅游者该项权利的顺利实现,借此形成市场主导、行政保障的治理模式。

    2012年04期 v.27;No.188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7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行社承包挂靠问题的诱因分析与法律规制

    孟凡哲;

    改革开放30多年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旅行社行业普遍存在的承包挂靠经营成为严重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且难以彻底整治的顽症。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市场质量和秩序,充分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这一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文章通过对我国旅行社承包挂靠现实状态的调查,从历史根源、外力影响、内力驱动及市场主体间的逻辑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诱因,并结合我国旅游法治建设的进程,从疏、堵、压三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制措施,认为以疏导为主的规范、激励措施及有效的市场执法的结合是根治这一难题的基本出路。

    2012年04期 v.27;No.188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